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经常可听到“气得肝疼”这样的表述,这其实并不是夸张的说法,中医理论里面认为,肝脏被称作是“将军之官”,其主要功能是疏泄以及调畅气机,然而情绪出现波动的话会直接对肝脏的功能产生影响,像生气、愤怒这类负面情绪,实际上就是损伤肝脏的“隐形杀手”。
一、怒伤肝:情绪与肝脏的“双向伤害”
中医持有这样的观点,即“怒则气上”,过度的愤怒会致使肝气向上逆行,使得气血的运行出现紊乱的状况,肝脏在人体中担当着气血运行“枢纽”的角色,一旦气机发生阻滞,就会呈现出面红目赤、头晕头痛、呕血乃至昏厥等这些极端的症状,就算只是存在轻微的情绪波动,也会造成气血失去调和,经络出现阻塞的情况,倘若长期积累下去,有可能引发胸胁胀痛、月经不调、失眠等诸多问题。现代医学的研究呈现了这一机制的生理基础:当人处于愤怒状态时,人体会分泌出大量像肾上腺素这样的应激激素,导致血压升高、心跳加速,要是长期处于这种状态之下,肝脏的代谢负担会加重,肝细胞容易受到损伤,甚至还会诱发脂肪肝、肝炎等疾病。
二、肝气郁结:现代人的“情绪病”
身体症状:胸胁胀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月经不调;情绪表现:易怒、烦躁、情绪低落、唉声叹气;存在潜在风险:要是郁结之气转化为火气,就有可能导致出现口干口苦的状况,还会引发失眠多梦的问题,甚至会使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有所增加。
中医有着“肝主情志”这样的说法,意思是肝脏功能强健的人情绪比较稳定,抗压能力也比较强,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肝血不足或者肝火旺盛,那么这个人就更容易陷入情绪的漩涡之中,比如说,工作压力比较大的人大多时候会出现胁肋胀痛、消化不良的情况,而这些情况正是肝气不舒的典型表现。
三、疏肝解郁:中医的“情绪调节术”
1.中药调理:辨证施治,精准疏肝
疏肝理气类药物包含柴胡、香附、青皮、枳壳等,这些药物可疏通人体的肝气,缓解胸胁部位出现的胀痛现象,像柴胡疏肝散这类经典方剂,它可对肝脾进行调和,还可以起到理气止痛的作用,最终改善患者情绪抑郁的状况。
清肝泻火这一类的药物包括龙胆草、黄芩以及栀子,它们适用于那些出现肝郁化火情况的患者,这些药物可起到清除体内火热之邪的作用,对阴阳平衡进行调节。
中成药的选择逍遥丸以及越鞠丸这类成药有疏肝理气以及和胃降逆的功效,比较适合因肝胃不和而引发的各类症状。
2.饮食调养:以食为药,滋养肝脏
多食用有疏肝作用的食物,其中柑橘、佛手以及玫瑰花茶可起到理气宽中的功效,绿叶蔬菜如菠菜、西兰花,以及酸味食物像柠檬、山楂,可肝气的疏泄,而枸杞和红枣则可以补充肝血,改善面色苍白的状况。需要注意避免食用那些对肝脏有损害的食物,比如油腻食物、辛辣食物以及酒精类食物,因为这些食物容易产生热量并引发内火,会加重肝脏的负担。
3.运动养生:动则生阳,疏通经络
太极拳:动作柔和缓慢,注重呼吸配合,能调节气机、缓解压力。
八段锦中的“左右开弓似射雕”这一式,可对肝经起到刺激作用,提高肝胆的功能,同时还可改善肩颈部位出现的不适状况。
有氧运动方面快走以及游泳每周进行3至4次,每次时长为30分钟,如此可推动气血运行,不过要防止过度剧烈运动致使耗气伤肝。
4.情志调节:心平气和,养肝之本
情绪释放可借助多种方式来达成,像是依靠冥想,让内心逐渐平静下来,排除外界干扰,专注于自身的内心世界,或者进行深呼吸,缓缓地吸气再缓缓地呼气,以此调节身体的气息,舒缓紧张的神经,亦或是向他人倾诉,把内心的烦恼、困惑等一吐为快,获得他人的理解与支持,还可以培养兴趣爱好,比如绘画,拿起画笔在画布上描绘心中所想,呈现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或者投身于音乐之中,跟随旋律感受不同的情感,转移注意力,防止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穴位按摩,太冲穴处在足背第一以及二跖骨结合部的前凹陷位置,它属于肝经的原穴,每天按压5分钟可起到疏肝理气的效果,而期门穴位于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对于缓解胸胁胀痛有着一定作用。
规律作息,中医有着这样的观点,即“人卧血归于肝”,在晚上11点之前进入睡眠状态,并且保证拥有7至9个小时的睡眠时间,如此一来,对于肝脏进行排毒以及实现自我修复会有所帮助。
肝脏不单单是负责解毒的器官,是对情绪起到调节作用的关键部分,生气会对肝脏造成伤害,在这背后存在着情志和脏腑之间的紧密联系,运用中药调理、饮食调养、运动养生以及情志调节等方式,可缓解肝气郁结所引发的症状,还可以提高整体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