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塞是临床常见高发病率、高致死率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突然且病情进展快速,威胁民众生命健康,影响社会安定和谐。因此在心肌梗塞突发时,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尤为重要,在控制稳定病情的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疾病对患者生理健康的损害,保障其生命安全,改善疗效和预后。
1心肌梗塞介绍
心肌梗塞是一种病情较为严重的冠心病,是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慢性闭塞所致的冠状动脉供血区域心肌出现缺血、坏死的现象。心肌梗塞面积和位置的不同,临床症状表现存在一定差异性,如小面积梗塞,可见轻微胸痛、胸闷等不适感,且会于活动后症状加重。小面积梗塞漏诊率较高,部分老年人常见体检结果显示其曾患有心肌梗塞;大面积梗塞,可见明显胸痛、大汗、心前区压榨感、濒死感等症状;左心室心肌梗塞,可见左心室症状,表现为胸闷、端坐位等肺淤血情况;右心室心肌梗塞,可见下肢水肿、腹胀、食欲降低等右心室症状。心肌梗塞在诊治不及时的情况下,病情不断恶化,逐渐累及乳头肌,可引起二尖瓣脱落、关闭不全,造成心力衰竭,同时病情进展还可能并发心脏破裂、心律失常、附壁形成血栓等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2突发心肌梗塞应对措施
2.1拨打120
心肌梗塞后的1小时是黄金救治时间,病程时间越久,心肌组织坏死率越高,为此发病后应及时拨打120,尽快前往医院或急救站接受有效治疗干预。拨打120时应注意以下4点,第一,呼救者应尽可能详细全面地说明患者情况,如发病后的体征表现,现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家属或亲朋拨打时还需仔细讲解其既往病史和用药史,等等,以便准确派车。第二,准确清晰地告知现场地址和等车地址,在描述介绍地址时可借助附近建筑、树木等标志性物体,方便急救车快速接到患者。第三,呼救者应清楚明确地告知自己和患者的姓名、联系方式,以便救护人员及时沟通联系。第四,等候救护车期间不可搀扶患者,较救护车预定到达时间提前到达等车地址,看见救护车后应主动挥手示意,以便尽快接到患者。
2.2就地平卧
心肌梗塞发病后无论患者有无意识、身处何种环境下,都需立即就地平卧,并稍稍放低头部、抬高双脚,以保障头部供血。不可随意移动患者,背、抱等移动方式均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患者心脏负担,加重病情,不利于良好疗效和预后转归的获得。
2.3镇静
予以心肌梗塞患者0.5mg硝酸甘油含化,如病情无好转迹象,可于5min后再次给药,期间注意患者血压变动,用药的同时应避免血压降低;予以300mg阿司匹林嚼服,同时也可予以速效救心丸等中成药。心肌梗塞患者多伴有急躁表现,故不仅仅需要维持周围环境安静和空气流通顺畅,还需要通过语言引导或行为安抚,消除患者焦躁情绪,必要情况下可予以1-2片安定片,有供氧条件时可予以吸氧支持,以使其镇静,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心肌供氧供血不足状况。
2.4心肺苏复
心肺复苏操作流程:首先查看体征。翻动患者眼皮,观察瞳孔有无固定;触摸颈动脉,观察脉搏;呼叫患者,观察其是否对外界声音有反应;观察胸部气腹状况。在心肌梗塞患者意识消失,且鼻息感触不到、颈动脉搏触摸不到的情况下,应俯身倾听其心跳。其次胸外按压。如患者心跳呼吸消失应协助其就地平卧,行胸外按压干预。按压开始前解开患者衣物,按压位置选在胸骨中下1/3处,男性患者可将两乳头连线的中点位置作为按压位置,以一手置于按压位置、另一手叠加、双臂垂直发力的方式进行按压处理,以120次/min的频次连续按压,并在每30次按压后辅以2次人工呼吸。再次开放气道。抬高患者下颌,并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清理干净,以确保呼吸道通畅。最后人工呼吸。以口对口的方式向患者口中吹入空气,待患者胸部有明显起伏后表示成功,同时倾听其心跳,在心跳恢复前持续进行复苏干预。
3总结
综上所述,在面对突发心肌梗塞患者时,可采取拨打120、协助患者就地平卧、予以镇静干预和心肺复苏的应对措施,挽救患者生命安全,减轻其生理组织损伤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