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是一种因失血过多导致的生命危险性急症,其特征是机体在短时间内因大量失血而出现血液循环衰竭,无法满足组织器官的氧合需求。失血性休克不仅是一种常见的急诊急症,也是一种高危状况,一旦处理不及时或措施不当,可能引起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本文将重点介绍急诊处理中失血性休克的四个关键抢救步骤,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应对措施。
一、快速评估病情,及时识别休克程度
在急诊抢救失血性休克患者时,首要任务是快速评估病情,确定休克的严重程度。首先,通过病史采集了解失血来源、时间和数量,帮助判断休克程度。休克可分为轻度(失血量<15%)、中度(15%-30%)、重度(30%-40%)和极重度(>40%)。其次,观察临床表现,如心率加快、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和四肢冰冷,这些均为休克的典型症状。最后,辅助检查如血常规、血气分析和血乳酸水平,可以进一步评估患者的生理状态,特别是血乳酸升高,提示组织缺氧和灌注不足,是失血性休克的重要标志。
二、快速止血,控制出血源
失血性休克的核心问题是失血,迅速止血和控制出血源是抢救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只有有效控制出血,才能避免进一步的失血,稳定患者的循环功能。
在创伤性失血性休克中,首先需要明确出血来源,并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例如,对于外伤性出血,可通过直接压迫止血、加压包扎、使用止血带等方法。对于内脏出血,可以根据情况选择压迫、手术治疗或者应用止血药物等方式。如果是胃肠道出血或者呼吸道出血,需要根据病因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如内镜下止血、药物止血等。
此外,在抢救过程中,医护人员还应注意保持空气通畅、避免窒息等并发症。若患者因失血导致生命体征严重异常,应采取有效的气道管理措施,确保呼吸道通畅,以防止缺氧加重病情。
三、液体复苏,恢复血容量
液体复苏是治疗失血性休克的基础步骤,目的是通过补充丢失的血容量,恢复血液循环和氧合功能。液体复苏可分为快速补液和维持补液两个阶段。
在急诊处理时,快速补液是首要任务。通过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乳酸林格液等晶体液来迅速恢复循环血量。对于失血性休克的患者,补充足够的液体可以稳定血流动力学,改善组织灌注。具体而言,早期应根据失血量和患者的临床状态,快速输注500-1000毫升液体(成人患者),每次补液后评估患者的反应(如血压、脉搏、尿量等),必要时可再次补充液体。
然而,液体复苏并非一味大量输入液体。过多的液体输入可能导致肺水肿、腹胀等并发症,尤其对于有心脏病或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补液量应加以控制。因此,液体复苏过程中,医护人员要密切监测血压、尿量、血气等指标,避免液体过量。
当患者的血容量恢复到一定程度后,若仍存在明显贫血症状或血红蛋白水平过低时,应考虑输血治疗。常规的输血指征为血红蛋白低于7g/dL,或在缺血缺氧状态下,血红蛋白低于10g/dL时需要输血。
四、支持治疗,防止并发症
失血性休克患者常伴随多脏器功能衰竭,如肾功能损害、肝功能受损、心功能衰竭等。因此,支持治疗是确保患者存活和恢复的重要环节。通过支持性治疗,不仅能够维持重要脏器的功能,还能减少休克期内的相关并发症。
首先,需监测并维持重要脏器功能,包括心脏、肾脏和呼吸系统。对于心脏功能不全的患者,可使用升压药物(如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等)来改善血液循环,保证各组织器官的氧供。若出现急性肾功能不全,早期可能需要通过尿量监测和电解质平衡调整,严重者可能需要透析治疗。
在支持治疗过程中,保证合适的营养支持也十分重要。休克期间患者因代谢紊乱、食欲不振,可能会出现营养不良,因此需要通过口服或静脉营养支持,维持体内能量平衡,促进组织修复。
此外,由于失血性休克患者体内免疫力下降,因此必须密切关注感染风险。抗生素的合理使用、适当的消毒隔离措施及早期感染预防,均是支持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失血性休克是一种严重的急诊急症,及时、有效的抢救措施是患者能否生还的关键。通过快速评估病情、控制出血源、液体复苏和支持治疗,可以大大提高抢救成功的概率。然而,抢救过程需要医护人员的紧密配合和快速反应,在临床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才能确保在遇到这种紧急情况时,采取最佳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