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孩子生病,家长往往感到焦虑和担忧,当出现宝宝高热惊厥、呕吐等突发症状,很多家长面对紧急情况常常束手无策,缺乏应对措施。宝宝出现急性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什么情况需要尽快就医?在家里如何进行简单的急救措施?什么时候应该拨打120送医?急症判断困难,家长们应当如何处理?如何识别及应对常见儿科急症的问题,及时准确判断病情严重程度,本文通过咨询相关专家,为您提供儿科急救指南。
1.儿科常见急症症状识别
1.1高热
儿童发热是最常见的急症表现。正常体温在36-37.5℃之间,腋温超过37.5℃即为发热。当体温超过38.5℃时为中度发热,超过39.5℃为高热,超过41℃为超高热。3个月以下婴儿体温超过38℃、3-6个月婴儿超过39℃必须立即就医。
1.2惊厥抽搐
表现为突然意识丧失、全身或局部肌肉强直性或阵挛性抽动、双眼上翻或凝视、口吐白沫。热性惊厥多发生在6个月至5岁儿童,通常在体温快速上升时出现。单次发作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1.3呼吸困难
呼吸急促(新生儿>60次/分,1岁以下>50次/分,1-5岁>40次/分)、鼻翼煽动、三凹征(胸骨上窝、锁骨上窝、肋间隙凹陷)、口唇发绀等为呼吸困难的表现,提示可能存在肺炎、哮喘、喉炎等疾病。
2.引起儿童急症的常见原因
2.1感染性疾病
儿童呼吸道感染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等。消化道感染有轮状病毒肠炎、细菌性痢疾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虽然发生率较低但病情严重。
2.2过敏反应
食物过敏、药物过敏、虫咬伤等可引起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甚至过敏性休克。常见过敏原包括牛奶、鸡蛋、花生、海鲜、青霉素类药物等。
2.3意外伤害
跌倒、烧(烫)伤、溺水、异物吸入等是小儿急诊的主要原因。据统计,意外伤害为我国1~14岁儿童死亡的首位原因,其中1~4岁儿童的意外伤害发生率最高。
3.儿童急症对健康的影响
3.1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反复感染、慢性腹泻等会影响营养吸收,导致体重增长缓慢、身高落后。严重营养不良还会影响免疫功能,形成恶性循环。高热惊厥反复发作可能影响大脑发育。脑炎、脑膜炎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能遗留智力障碍、癫痫、运动障碍等后遗症。缺氧性脑病则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脑损伤。
3.2对心理的影响
疾病经历和医疗操作可能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产生对医院的恐惧、抗拒诊治、出现梦魇、性格退缩等表现。孩子生病期间可能出现暂时性发育倒退现象,例如语言能力退化、大小便失禁、过度依恋等。这些表现通常是暂时性的,家长应给予更多的陪伴和安慰。
4.儿童急症的处理原则
4.1评估病情
采用系统的观察方法:观察患儿的神态、呼吸、意识状态;听诊呼吸音、注意哭声特点;触诊检查体温、脉搏情况。重点监测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
4.2紧急处理
发热处理:物理降温包括温水擦浴、减少衣着、室内通风。药物降温:对乙酰氨基酚10~15mg/kg或布洛芬5~10mg/kg。应避免使用酒精擦浴、冰水浴。惊厥处理:保持呼吸道畅通,将患儿头偏向一侧防止窒息。切勿强行掰开嘴巴或放置物品于口腔中。记录抽搐的时间和表现过程。超过5分钟不缓解应立即就医。
4.3何时就医
以下情况必须立即就医:3个月以下婴儿发热;持续高热不退;惊厥发作;呼吸困难;持续呕吐无法进食;嗜睡或烦躁不安;皮肤出现紫癜;腹痛剧烈。
5.儿童急症的预防与日常护理
5.1增强免疫力
按时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的方法。保证充足的睡眠,学龄前儿童睡眠时间每日10~13小时。均衡饮食,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摄入。进行适当户外活动,每天1小时。
5.2环境安全
家中药品、清洁剂等应放置在儿童无法触及的地方。安装防护栏、防撞角。热水瓶、电器远离儿童活动区域。选择适合年龄的玩具,避免小零件。
5.3疾病监测
家长应掌握基本的健康监测技能:学会使用体温计、观察呼吸频率。记录孩子的基础健康数据:正常体温、呼吸、心率。慢性病患儿要定期复查,常备必要的急救药物。
结语
儿童急症起病急、进展快,但大多经过正确及时的处理能够获得良好预后。家长应该掌握急症的识别和初步处理方法,保持冷静理性,既不可过度紧张,也不能掉以轻心,建立家庭急救预案,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早发现问题,实现早诊早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