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拿到体检报告或者化验单之时,瞅见某些指标旁边标着“↑”或者“↓”这样的箭头,不少人心里都会猛地一紧,检验结果出现异常的确是应当给予重视的,然而也没必要过度地恐慌,身为检验科的医生,我想要告知大伙,在面对异常检验结果之际,保持理性并且科学地应对才是最为关键的。检验数值出现波动是受到多种因素所影响的,其中一些有可能是暂时的生理变化,而另外一些则是需要去排查的,弄清楚怎样去处理异常结果,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焦虑,而且还可及时察觉到问题。
一、确认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一旦察觉到检验结果出现异常情况,首先需要思考的便是该结果究竟是否真实可信,在检验医学领域存在这样一种说法,即“垃圾进,垃圾出”,其含义为要是样本采集或者处理环节存在不当之处,那么即便仪器再先进,也会给出错误的结果,常见的干扰因素包含以下这些:采血之时止血带绑扎时间过长,这种情况会致使钾离子出现假性升高,在剧烈运动过后马上进行抽血,有可能使得肌酸激酶异常增高,样本发生溶血现象,会对多项生化指标的准确性产生影响。
若要对结果进行核实,可采取如下步骤:其一,查看检验报告里的样本状态备注,一般情况下实验室会对不合格样本给予标注,其二,回忆采样之前的状态,有无剧烈运动、熬夜以及空腹时间不足等特殊情形,其三,可联系检验科去了解该项目的检测变异系数,因为有些项目本身波动幅度较大。要是对结果存有疑问,最直接的办法是在3至7天后进行复查,复查之前需注意维持正常作息,防止干扰因素。
二、区分生理性异常与病理性异常
不是所有异常结果都代表疾病,人体各项指标会依据年龄、性别以及生理状态呈现动态变化,例如孕妇的血常规指标和常人不一样,老年人的肾功能指标正常范围更宽泛,女性的红细胞参数一般低于男性,而且很多指标存在昼夜节律,像皮质醇早上处于最高水平、晚上处于最低水平,有些指标受饮食影响较为较大,甘油三酯在餐后可能会升高数倍。
病理性异常一般有以下特点:异常幅度较大,超过参考范围30%以上,存在多个相关指标同时出现异常的情况,像肝功能中的ALT、AST都有所升高,依靠动态监测可呈现出持续异常的趋势,需要留意“沉默的异常”,例如尿微量白蛋白轻度升高或许是早期肾损伤的信号,空腹血糖轻微升高可能意味着处于糖尿病前期。这些变化尽管幅度不大,然而临床意义颇为关键。
可考虑把异常结果置于整体健康状况里给予评估,要是近期出现了如肝功能异常还伴有乏力、食欲减退这类相关症状,那就应当给予重视,要是没有任何症状并且异常情况较为轻微,那么可以先进行观察,患有慢性病患者需要将当前结果与往期结果进行对比,查看是否存在变化,当情况不确定的时候可向专科医生咨询,专科医生对于各项指标在不同疾病当中的意义更为了解。
三、异常结果的科学跟进策略
依据异常指标的性质以及程度,可采用不一样的跟进策略,对于轻度异常也就是略超参考值的情况,建议在1至3个月之后进行复查,中度异常即超过参考值20%至50%的状况,需要在2至4周进行复查,并且要考虑完善相关检查,重度异常也就是超过参考值50%以上的情形,应当立即前往就医。要特别警惕危急值,像血钾>6.5mmol/L、血糖<2.8mmol/L等,这些有可能危及生命,需要紧急处理。
在进行复查工作时,务必要尽可能地维持条件的一致性,举例来说,都应当处于早晨空腹的状态,并且使用同一家实验室,毕竟不同实验室的参考范围或许会存在差异,在此建议制作指标变化曲线,因为观察指标变化的趋势相较于单次结果而言,更具实际意义,另外部分项目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进行检测,就像激素水平与月经周期存在关联一样。若有必要,还可开展激发试验或者抑制试验,比如依靠葡萄糖耐量试验来评估糖代谢的具体情况。
现代医学注重多指标联合解读,举例来说,单纯CA125轻度升高或许意义并不较大,然而要是同时伴有HE4升高以及超声异常的情况,那就需要警惕存在卵巢癌的可能性,肿瘤标志物一般用于疗效监测而非筛查,出现轻度升高时无需过度惊慌,对于基因检测结果更需谨慎对待并加以解读,因为许多基因变异的临床意义并不明确,这就需要遗传咨询师进行专业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