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中医为啥让你别熬夜?道理很简单

时间 :2025-03-21 作者 :孔令霞 来源:山东中医药大学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凌晨两点,城市写字楼的灯光依旧亮如白昼;深夜的卧室里,手机屏幕的蓝光映照着辗转难眠的双眼——这是当代人最熟悉的生活场景。然而在中医看来,“熬夜”二字背后,藏着一套与生命节律息息相关的生存智慧。

一、熬夜,本质是与天地“对着干”

中医的核心思想之一是“天人相应”:人体的生命活动必须顺应自然界的规律。《黄帝内经》提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认为昼夜交替是宇宙的基本节律,而人体的“生物钟”早已与这套节律深度绑定。

子时(23:00-1:00):胆经当令

此时天地间阴气最盛,阳气开始萌芽。中医认为“胆主决断”,不仅负责储存胆汁,还影响人的判断力。若子时不睡,胆汁无法正常代谢,次日易出现口苦、头晕、情绪急躁等问题。更重要的是,胆经通畅是阳气升发的起点,长期熬夜会直接抑制阳气生长,导致白天乏力、精神萎靡。

丑时(1:00-3:00):肝经当令

肝是中医里的“解毒工厂”,负责疏泄全身气机、排出毒素。丑时气血流注肝经,此时入睡能让肝得到充分休养。若强行熬夜,肝无法完成解毒工作,毒素淤积体内,易引发面色发黄、眼睛干涩、情绪抑郁等症状。中医有“肝开窍于目”之说,长期熬夜者的黑眼圈、视力下降,正是肝血不足的直接表现。

二、熬夜伤的不是“时间”,是“气血”

中医将人体能量称为“气血”,而睡眠是气血修复的最佳时机。夜间入睡后,心率减慢、血压下降,气血从“活跃状态”转入“修复模式”,就像农民在土地休耕期施肥养地。

熬夜=透支“生命银行”

白天的活动会消耗气血,夜间睡眠则是“存款”的过程。若长期熬夜,气血只出不进,就像不断从银行透支却不还款,最终导致“气血亏虚”。常见表现为:面色苍白、手脚冰凉、免疫力下降,甚至引发月经不调、脱发等问题。

•“阴不涵阳”的恶性循环

中医认为“昼为阳,夜为阴”,夜间睡眠是“养阴”的关键。熬夜时,人体被迫处于“阳气亢奋”状态,久而久之会导致“阴虚阳亢”,出现上火、失眠、心悸等症状。更棘手的是,熬夜越久,越难入睡——就像过度拉伸的橡皮筋,最终失去弹性。

三、现代医学:中医理论的“科学印证”

虽然中医的“经络当令”理论难以用现代仪器直接观测,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熬夜的危害:

  • 内分泌紊乱:夜间11点后是生长激素、褪黑素分泌的高峰期,熬夜会导致激素失衡,加速衰老、降低代谢;

  • 免疫力下降:睡眠中免疫系统会修复受损细胞,长期熬夜使免疫细胞活性降低,患病风险增加;

  • 情绪与认知影响:熬夜会破坏前额叶皮层的正常功能,导致记忆力下降、焦虑情绪加剧。

这些结论与中医“熬夜伤肝、耗气血”的观点不谋而合。

四、中医的“熬夜自救指南”

若不得不熬夜,中医也有“亡羊补牢”的方法:

  1. 子时(23:00-1:00)补觉15分钟=1小时深睡眠,即使无法入睡,闭目养神也能减少消耗;

  2. 晨起喝一杯生姜红枣茶,生姜升阳,红枣补气血,缓解熬夜后的虚寒;

  3. 按压太冲穴(足背第一、二跖骨间),每次3分钟,帮助肝脏疏泄毒素;

  4. 次日晚餐多吃菠菜、鸭血等“养肝食物”,中医认为“青色入肝”“血以形补”。

结语:睡眠是最好的“养生药”

中医反对熬夜,并非简单的“作息规定”,而是对生命规律的尊重。就像四季更替、花开花落,人体也需要在昼夜循环中完成自我修复。与其依赖保健品“续命”,不如回归最朴素的智慧——在该睡的时间,放下手机,让身体与天地同步呼吸。毕竟,在健康这场长跑中,“不熬夜”或许是最容易做到的“起跑线优势”。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