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三伏天养身先养心!情绪暴躁伤阳气,搭配穴位按摩能“疏肝解郁”

时间 :2025-03-21 作者 :李井芳 来源: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治未病中心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三伏是一年中阳气最旺盛的时期,同时也是人体养生、调理脏腑、疏通经络、增强体质的关键窗口。传统中医学强调“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三伏之中尤应注重阳气的升发与维护。许多人在酷热的天气下易出现烦躁易怒、心绪不宁、食欲不振、倦怠乏力等表现,这可能是阳气受阻、肝气郁结、心神不宁的信号。现代生活节奏快、压力大,情绪波动频繁,如果在三伏天不重视心理调摄和情志养护,反而会伤阳耗气,影响整体健康。

一、三伏天为何要“养心”?

三伏天是按照农历节气划分的一个特殊时间段,通常出现在小暑与处暑之间,每年分初伏、中伏、末伏三个阶段,共持续约3040天。这段时间是全年气温、湿度、体感温热程度最强的时期,中医称之为“阳气最盛,暑湿最重”。中医学认为,夏属火,与五脏之“心”相应。心主血脉、主神明,是调控人体精神情志的核心。暑热最易扰心,使人情绪波动、精神焦躁、夜不能寐。特别是三伏期间阳气浮越于表,若心神不得宁静,反会使心火上炎、情绪易怒、内生郁热,影响脾胃运化,导致体倦乏力、胃口不佳、口苦口干、头昏脑涨等一系列亚健康表现。

因此,三伏天养生的第一要务就是“养心神、稳情志”。保持良好情绪状态,使心火不亢,肝气不郁,阴阳平衡,才能真正发挥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功效。

二、情绪暴躁,会如何损伤阳气?

在中医学理论中,“阳气为人之根本”,是驱动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力量。三伏天虽然阳气旺盛,但人体阳气外泄于体表,同时受高温湿重环境影响,容易造成体内阳气运行受阻,气机不畅。而情绪的剧烈波动,尤其是烦躁、愤怒、焦虑等“郁火之情”,最易耗伤阳气。

情绪暴躁易引肝火上炎:肝主疏泄,喜条达而恶抑郁,若情绪长期郁结或突然爆发,容易致肝气横逆,肝阳上亢,引发头痛、耳鸣、目赤、心悸等;

郁结之气伤及心神:暴怒或抑郁情绪会导致心神不宁,影响心脏主神明之功能,引发失眠、多梦、胸闷、心慌等症;

阳气闭郁难宣,导致暑湿内侵:情绪不畅时阳气运化功能减弱,汗出不畅,湿气易入,形成湿热体质,出现四肢沉重、倦怠乏力、纳呆泄泻等表现。

三、如何“疏肝解郁”?

除了调节心态、合理作息外,中医通过经络、穴位调理肝气郁结,达到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的作用,是三伏天养生中非常实用且见效的方法。

1太冲穴调肝理气、平肝潜阳

位置:位于足背侧,第12跖骨结合部之间的凹陷处。

功能:为肝经原穴,最善疏肝解郁、清泄肝火,改善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女性经期情绪不稳等。

操作方法:用拇指点按,每次每侧1-2分钟,略有酸胀感即可。

2内关穴安心神、调胸胁

位置:前臂掌侧,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

功能:为心包经络穴,主治心悸、失眠、胸闷、烦躁等心神不宁表现。

操作方法:每日早晚按揉3-5分钟,或贴敷艾灸贴温通经气。

3神门穴镇静安神、清心火

位置:手腕横纹的小指一侧凹陷处(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

功能:为心经原穴,可助眠、抗焦虑、缓解紧张情绪,调节心律不齐。

操作方法:睡前按摩效果尤佳,可双手互按,每次持续5分钟。

4百会穴升阳举陷、清脑宁神

位置: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连线交点处。

功能:为督脉交会穴,有助于提升阳气、清利头目、稳定情绪。

操作方法:用食指或中指轻轻点压1-2分钟,精神紧张或烦躁时可随时按揉。

5三阴交调肝脾肾,疏通气血

位置:小腿内侧,踝骨尖上四横指,胫骨后缘。

功能:为肝、脾、肾三经交会穴,能调节内分泌、缓解情绪紧张,女性调经止痛作用尤佳。

操作方法:每次每侧点按5分钟,艾灸亦可增强养生功效。

结语

三伏天虽暑热难耐,却是调理体质、防治冬病的良机。此时“心火”旺,“肝气”易郁,“阳气”虽盛却易耗,唯有心静气顺、情绪平和,方能顺应天时、固护阳气。通过规律作息、科学饮食与传统中医穴位按摩等自然疗法,不仅可以调和五脏、增强免疫力,更能疏肝解郁、安神养心,实现“天人相应”的整体健康。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