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术后疼痛,只能靠“忍”?科学管理疼痛,让康复之路更舒适

时间 :2025-03-21 作者 :宋晓燕 来源:商河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当手术成功落幕,真正的挑战——术后疼痛,才刚刚开始。在“忍一忍就过去”的传统观念下,无数患者默默承受着本可避免的痛苦。然而,现代医学早已达成共识:疼痛不是意志力的考验,而是需要科学管理的医学问题。有效镇痛,是加速康复、提升生命质量的关键一步。

1.为什么要对“忍痛”说“不”?

忍痛”不仅是一种煎熬,更是一种对身体的持续伤害。强忍疼痛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生理上的“警报”:剧烈疼痛是一种强烈的应激源,会激活人体的“战斗或逃跑”反应。这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血糖波动,增加了心脏和血管的负担,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的患者尤其危险。

影响呼吸,暗藏风险:胸部或腹部手术后,疼痛会让患者不敢深呼吸和有效咳嗽。这会导致痰液积聚,肺部无法充分扩张,极易引发肺不张和肺炎等严重并发症。

阻碍活动,埋下隐患:因为怕疼而不敢动,是术后患者的普遍心态。但长期卧床会减慢血液循环,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风险,血栓一旦脱落,可能造成致命的肺栓塞。同时,缺乏活动也会导致肌肉萎缩,延缓身体机能的恢复。

心理上的折磨:持续的疼痛会引发焦虑、恐惧、抑郁等负面情绪,导致失眠和食欲不振,形成“越疼越焦虑,越焦虑越疼”的恶性循环。

急性痛”变“慢性痛”:如果术后急性疼痛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可能会“固化”神经系统的疼痛记忆,最终演变成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的慢性术后疼痛,给生活带来长期的困扰。

所以,疼痛不是意志力的考验,而是需要被解决的医学问题。

2.现代医学的“组合拳”:多模式镇痛

面对术后疼痛,现代医学早已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一模式,而是采用了一套被称为“多模式镇痛”的精妙策略。这就像一支协同作战的军队,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武器,全方位围剿疼痛。

组合拳”里都有什么?

超前镇痛(Pre-emptiveAnalgesia):在手术开始前或麻醉诱导时就给予镇痛药物。这好比“先发制人”,在疼痛信号大规模产生前就建立起一道防线,能有效降低术后的疼痛强度。

患者自控镇痛泵(PCAPump):这是术后镇痛的“明星武器”。一个由电脑程序控制的小泵,连接着静脉通路。当患者感到疼痛时,只需按一下手中的按钮,泵就会自动输注一个安全剂量的镇痛药。医生会设定好单次剂量、锁定时间(防止过量),让患者可以安全、及时、按需地自我管理疼痛,极大地提升了主动性和舒适感。

区域神经阻滞:麻醉医生会在B超引导下,将局部麻醉药精准注射到支配手术区域的神经周围,像“精准导航”一样暂时“麻痹”疼痛信号的传导。这种方法镇痛效果确切,且能显著减少全身镇痛药的用量和副作用。

全身药物与非药物辅助:将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阿片类药物(在医生监控下短期使用是安全的)和物理疗法(如冰敷、按摩)、心理干预(如放松训练)等相结合,以最小的剂量和副作用,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

这套“组合拳”的核心思想是:联合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和方法,以较小的剂量达到最佳的镇痛效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单一药物大剂量使用带来的副作用。

3.患者能做什么?——成为疼痛管理的主人公

成功的疼痛管理,离不开您的主动参与。请记住以下三点:

主动沟通,精准表达:不要硬扛!感觉疼痛时,请立即告诉医护人员。尝试用0-10分(0为不痛,10为剧痛)为您的疼痛打分,并描述疼痛的性质(如刺痛、胀痛),这是医生调整方案的最重要依据。

信任科学,善用工具:如果使用了镇痛泵(PCA),请在感觉疼痛将要加重时就按下按钮,不要等到无法忍受。请务必由患者本人操作,家属切勿代劳。

积极配合,加速康复:在疼痛得到良好控制后,请遵从医嘱,勇敢地进行早期活动。活动本身就是一味“良药”,能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身体机能的快速恢复。

4.结语

术后无痛或微痛,不是奢望,而是您应得的权利。告别“硬扛”,拥抱科学的疼痛管理,您不仅能获得更舒适的康复体验,更能安全、快速地重返健康生活。请与您的医疗团队并肩作战,共同铺就一条平坦、安心的康复之路。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