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体检后拿到尿常规报告,看到“潜血阳性” 四个字就心里一紧,忍不住想:“这是不是说明我的肾脏出问题了?”其实,潜血阳性就像身体发出的一个模糊信号,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不一定都是肾脏的问题。
首先得弄明白,什么是尿常规潜血阳性。简单说,就是在检查中发现尿液里可能有红细胞,或者红细胞破裂后释放的血红蛋白。但要注意,“可能有”不代表 “一定有”,因为这个检查比较敏感,有时候一些干扰因素会让它出现假阳性。比如尿液样本被污染,就可能影响结果。
先说说那些和肾脏没关系的常见原因。女性朋友要特别注意生理期,经期留取尿液样本时,经血很容易混入尿液,导致潜血阳性。这种情况其实是“误会”,等生理期结束后再复查,往往指标就正常了。另外,有些女性有阴道炎,炎症导致的少量出血也可能污染尿液,造成潜血阳性的假象。
泌尿系统的其他部位出问题,也可能让潜血阳性找上门。尿道是尿液排出的通道,如果尿道黏膜因为摩擦、损伤出现少量出血,红细胞就会进入尿液。比如有人喝水太少,尿液浓缩,排尿时尿道受到刺激,可能就会出现这种情况。膀胱的问题也很常见,像膀胱炎,炎症刺激膀胱黏膜充血,容易引起出血;膀胱里长了结石,结石滚动时划伤黏膜,也可能导致潜血阳性。输尿管结石同样可能“惹事”,结石在输尿管里移动,会损伤输尿管壁,造成出血,进而让尿液中出现红细胞。
剧烈运动也是一个常见的“干扰项”。很多人在跑完马拉松、进行高强度健身后去做尿常规检查,可能会发现潜血阳性。这是因为剧烈运动时,身体的血液循环加快,肾脏的负担突然加重,加上运动中肾脏可能受到轻微震动,少量红细胞可能会暂时“溜” 进尿液里。这种情况通常是暂时的,休息几天后再复查,指标大多能恢复正常。
还有些药物可能会影响检查结果。比如长期服用抗凝药的人,血液凝固功能受到影响,泌尿系统黏膜可能会有少量出血,导致潜血阳性。另外,某些抗生素在代谢过程中,也可能让尿液检测出现假阳性,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
当然,肾脏问题确实可能导致潜血阳性,但这只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比如肾小球肾炎,肾脏里负责过滤尿液的肾小球出了问题,原本该留在血液里的红细胞就会漏到尿液中,这时不仅会有潜血阳性,往往还会伴有蛋白尿。肾结石也是常见的肾脏问题,结石在肾脏内部活动,划破肾组织,就会引起出血,同时可能还会出现腰痛、腰酸等症状。不过,这些肾脏问题通常不会单独以潜血阳性出现,往往还会有其他伴随症状。
那么,发现潜血阳性后该怎么办呢?首先不要慌,因为很多情况都是暂时的或良性的。可以先想想自己留取尿液样本时有没有特殊情况,比如是否在生理期、有没有剧烈运动、有没有服用什么药物。如果有这些情况,可以等身体状态平稳后再复查一次。
复查时要注意留取尿液的方法,最好留取中段尿—— 先排出一点尿液,再留取中间部分的尿液作为样本,这样能减少污染的可能。如果复查后潜血阳性消失了,通常就没什么问题了。
如果复查后还是潜血阳性,或者同时伴有其他症状,比如尿频、尿急、尿痛、腰痛、水肿、尿液泡沫增多等,就要及时去看医生了。医生可能会建议做进一步检查,比如尿沉渣镜检,通过显微镜仔细看看尿液里到底有没有红细胞,有多少;还有泌尿系统超声检查,看看肾脏、输尿管、膀胱有没有结石、肿瘤等异常。
总之,尿常规检查发现潜血阳性,就像路上遇到一个岔路口,通向的可能是小麻烦,也可能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但绝不是只有“肾脏有问题”这一条路。关键是要结合自身情况,理性看待,必要时寻求医生的帮助,通过进一步检查找到真正的原因。这样才能既不忽视身体发出的信号,也不会因为不必要的担忧影响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