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觉得血糖正常就与糖尿病前期“绝缘”,可事实并非如此。糖尿病前期是糖尿病发病前的过渡阶段,此时血糖虽未达糖尿病诊断标准,却高于正常水平,如同潜藏的“定时炸弹”。若不及时干预,很可能发展为真正的糖尿病。本文将带您了解糖尿病前期,揪出那些易被忽视的隐匿信号。
一、血糖正常≠远离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前期诊断不能仅靠一次空腹血糖检测。通常,空腹血糖在6.1 - 6.9mmol/L,餐后2小时血糖在7.8 - 11.0mmol/L,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处于5.7% - 6.4%,都可能提示处于糖尿病前期。很多人只关注空腹血糖,且检测结果在正常范围(3.9 - 6.1mmol/L),却忽略了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监测。实际上,餐后血糖升高常是糖尿病前期早期表现,很多人空腹血糖正常时,身体内部已出现代谢异常。所以,不能仅凭一次空腹血糖正常就放松警惕,定期全面检查血糖,才能准确评估自身状况。
二、糖尿病前期的隐匿信号
1. 黑棘皮——皮肤上的“预警”
黑棘皮以皮肤颜色加深、变黑,角化过度,疣状增生为特征,常见于颈部、腋窝、腹股沟等皮肤褶皱处。其形成与胰岛素抵抗有关。当身体出现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相对增多,过多胰岛素会刺激皮肤角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过度生长,同时促进黑色素沉着,引发黑棘皮。若发现这些部位皮肤异常色素沉着,呈天鹅绒样增厚、粗糙不平,且无其他明显诱因,需警惕糖尿病前期。
2. 体重减轻——看似“好事”实则危机
体重减轻在很多人眼中是好事,但没刻意减肥却体重下降,可能是糖尿病前期信号。正常情况下,身体靠摄入食物获取能量维持运转。处于糖尿病前期时,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细胞无法有效利用葡萄糖获取能量,身体会分解脂肪和蛋白质供能,导致体重减轻。同时,高血糖引起渗透性利尿,使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大量丢失,进一步加重体重下降。若短时间内体重明显下降,且伴口渴、多饮、多尿,应及时检测血糖。
3. 疲劳感挥之不去
明明睡眠充足却疲惫不堪,可能是糖尿病前期作祟。身体细胞无法充分利用葡萄糖获取能量,各器官得不到充足能量供应,会产生疲劳感。而且,血糖波动影响身体代谢功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加重疲劳症状。若经常浑身乏力、精神萎靡,休息后也无法缓解,建议检查血糖。
4. 视力模糊
高血糖会影响眼球内晶状体,导致其渗透压改变,引起视力模糊。糖尿病前期血糖波动频繁,视力变化可能时有时无。很多人误以为是眼睛疲劳或老花眼,忽视背后血糖问题。若突然出现视力模糊,排除眼部疾病后症状未改善,应考虑检测血糖。
5. 伤口愈合缓慢
正常情况下,小伤口会较快愈合。但处于糖尿病前期时,高血糖环境影响血液循环和免疫功能,导致伤口局部血液供应不足,白细胞活性降低,伤口愈合速度变慢。若发现身上小伤口,如划伤、擦伤等,愈合时间明显变长,甚至感染、化脓,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
6. 皮肤瘙痒
血糖升高使皮肤黏膜含糖量增加,为细菌和真菌滋生提供温床,易引发皮肤感染,导致皮肤瘙痒。这种瘙痒可能全身泛发,也可能局限于外阴、肛门周围等部位。若经常皮肤瘙痒,且使用常规止痒药物效果不佳,不妨检查血糖。
三、积极应对,逆转糖尿病前期
一旦发现自己处于糖尿病前期,不必恐慌。通过积极生活方式干预,很多人血糖水平可得到有效控制,甚至逆转糖尿病前期状态。
合理饮食:控制总热量摄入,减少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摄取,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质摄入。定时定量进餐,避免暴饮暴食。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燕麦、豆类等,有助于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稳定血糖。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也可结合力量训练,如举重、俯卧撑等,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运动能促进葡萄糖利用,降低血糖水平。
控制体重:将体重控制在正常范围,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超重或肥胖人群,减轻5% - 10%的体重,就能显著改善血糖状况。
定期监测:定期检测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及时了解血糖变化,调整干预措施。
糖尿病前期虽隐匿,但并非无迹可寻。关注身体细微变化,及时发现隐匿信号,并采取积极干预措施,我们就能将糖尿病“扼杀在摇篮里”。从现在起,重视血糖健康,别让糖尿病前期有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