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口病在人群当中易造成聚集性疫情,给儿童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想要有效实现防控目标,必须形成科学的认识体系。本文将会从多方面探究预防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
一、手足口病的基本情况
手足口病主要由柯萨奇病毒 A 组 16 型、肠道病毒 71 型(EV71)等肠道病毒引起,5 岁以下婴幼儿是高发人群。其传播途径多样,主要为以下所示。
消化道传播: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水,或接触被污染的餐具后未洗手就进食,病毒会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
呼吸道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病毒会随着飞沫散播到空气中,他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接触患者的疱疹液、粪便,或是触摸被病毒污染的玩具、毛巾、衣物等物品,再接触自己的口鼻或眼睛,病毒就可能趁机侵入。
二、手足口病的典型症状表现
手足口病的症状较为典型,家长和老师要多加留意。
发热:患儿一般会出现 38℃左右的发热,部分可能持续高热,还会伴有头痛、乏力、没胃口等症状。
皮疹和疱疹:发热 1-2 d后,口腔黏膜会出现疱疹或溃疡,多在舌、颊黏膜、硬腭等部位,孩子会因疼痛而拒绝进食、流口水。同时,手、足、臀部会出现斑丘疹或疱疹,这些皮疹周围有红晕,疱疹内液体少,通常不瘙痒、不结痂。
重症信号:若孩子持续高热超过 3 d,出现精神萎靡、嗜睡、肢体抖动、呼吸急促、呕吐等情况,可能是重症的前兆,必须立即送医。
三、手足口病的预防办法
预防手足口病,关键在于切断传播途径,做好以下几点。
培养良好卫生习惯:让孩子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来后,用肥皂或洗手液在流动水下冲洗至少 20 s。不让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减少病毒经消化道感染的可能。
做好环境清洁消毒:定时给玩具、餐具、毛巾、桌面等儿童常接触的东西做打扫和消毒,尽量使用含氯消毒剂进行擦拭或者浸泡。房间内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至少30min,这样可以减少空气中的病菌数量。
避免接触传染源:在手足口病高发期时,不让儿童去人多且空气不流通的地方,如大型游乐设施或者封闭型商场等。在周围有疑似病例出现时,执行非接触性的防护措施,减小病毒流行的危险。
及时接种疫苗:EV71灭活疫苗能够有效防止由肠道病毒71型(EV71)引发的手足口病,特别适合6个月-5岁的孩子以及免疫能力较弱的高危人群接种。
四、感染手足口病后的应对措施
如果孩子不幸感染手足口病,要科学应对。
居家隔离治疗:轻症患儿无需住院,可在家隔离,直到症状完全消失后 7 d。期间不要让孩子接触其他儿童,家长护理时也要做好自我防护,接触孩子后及时洗手消毒。
做好对症护理:针对发热儿童实施个性化护理方案,采用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手段,或者按照医生指示服用退热药物。加强口腔卫生保持,餐后用温开水漱口以此减轻咽部的不适。同时,给予患儿维生素含量丰富又容易消化的流质或者半流质食物,还要避开辛辣以及过热的食物。
密切观察病情: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呼吸等情况,一旦出现重症预警信号,马上送医院治疗。不要自行给孩子吃抗生素或抗病毒药物,以免耽误病情。
五、学校和托幼机构的防控要点
学校和托幼机构是手足口病易暴发的场所,需做好以下防控工作。
严格晨检:每天孩子入园前,检查其体温、口腔和手足部位,发现疑似症状立即通知家长带孩子离开,并做好登记和追踪。
加强消毒:定期对教室、寝室、玩具、餐具等进行全面消毒,尤其是厕所、水龙头等容易被污染的区域。
开展健康教育:通过班会、宣传栏等形式,向师生和家长普及手足口病的防治知识,增强大家的防控意识。
及时报告疫情:如果出现聚集性病例,要立即向当地疾控部门和教育部门报告,配合采取停课、消毒等应急措施。
总之,手足口病属于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童传染性疾病。经过科学防控和精确干预,可明显降低孩子被传染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