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病房灯光微弱,护士的思绪却常被过往与未知牵绊,陷入反刍思维的焦灼循环。正念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调适方法,能帮助回到当下,打破不断重复的消极思考。下面,我们将精炼呈现五个简便实用的正念技巧,一步步学会与思绪共处,从容应对夜班压力。
1.反刍思维解析
反刍思维是指在夜班巡视或短暂休息时,心中不断重播或预演同一类负面事件:如反复检视自己当天给药剂量是否准确、反思刚才与患者家属沟通的措辞是否得当,甚至想象深夜突发心脏骤停的紧急情景。这种反复“咀嚼”过去或未来担忧,会持续占用认知资源,让人难以集中注意力于当前任务。长期处于这种循环,交感神经持续亢奋,释放过量应激激素,易出现心率加快、手心出汗等生理反应;同时,前额叶功能受到抑制,判断力下降、决策迟缓,护理失误风险增高。更有甚者,夜深人静时的反刍思维,会演变为失眠或惊醒,导致睡眠周期紊乱,加重疲惫感和情绪低落,形成恶性循环。
2.5个简易正念技巧
2.1呼吸觉察
选择一个相对安静的角落,坐于椅缘或站立时双脚与肩同宽,脊柱自然挺直,双手可轻放于大腿或身体两侧。闭眼或轻垂目光,将全部注意力集中在鼻尖处的气息变化:感受每一次气流滑入鼻腔的微凉和呼出时胸廓的微微下沉。缓慢吸气,心中默数“1、2”,再缓慢呼气,默数“1、2、3”,共五组。若思绪游离,温柔地将注意力拉回呼吸,不作自责也不追随念头。仅需30~60秒,即可激活副交感神经,降低心率与肌肉紧张度,快速缓解由夜班焦虑导致的生理不适。
2.2身体扫描
当感到身体僵硬或压力积聚,可躺下或坐直,全身放松,将内心的“观察者”角色打开。从头顶开始,缓慢向下移动注意力:先觉察额头是否紧绷,随后留意眼窝与面颊,再至颈部和肩膀,感知到的任何紧张或刺痛都不要急于改变,只是“看见”它的存在。接着将关注点移向胸腔、背部、双臂、手指,然后是腹部、骨盆,再依次到双腿、小腿、脚踝及脚趾。在察觉到僵硬区域时,配合一次深长呼气,想象那处肌肉随着呼气缓缓松开,整个扫描过程约需1~2分钟,不需追求速度,关键在于精准觉知。
2.3单点专注
在繁忙的夜班琐事中,选择一个可控的感官对象——如听诊器捕捉到的微弱呼吸音、手套与手腕皮肤接触时的细腻触感,或是输液管中药液“一滴—一滴”落下的有节奏声响。将全部注意力投射在这一单一刺激上:感受声音的高低起伏、触觉的轻重变化,甚至关注呼吸声与环境噪音的对比。若其他念头涌入,轻轻提醒自己“回到滴答声”,无需评判或抗拒,便可迅速切断连锁思维。
2.4情绪标签
当身体或思维告警出现,心跳加速、手心出汗、杂乱念头涌现时,立即暂停当前动作,花几秒时间对内心的感受进行简短“标签化”。例如,轻声在心里或低语道:“这是焦虑。”“我正在担心手头的任务。”或“有恐惧情绪在浮现。”用一句简短的语句,明确点出此刻的情绪状态,无需对其成因或后果做深入分析。这个过程像是在大脑中架起一道“观测台”,让你既是体验者,又是旁观者,从而打破与情绪的“合一”状态。情绪标签可在任何场景使用:正为患者调配药物、填写病历或等待化验结果时,都能瞬间将你从无意识的情绪漩涡中抽离,并带来短暂的心理缓冲。
2.5感官练习
利用夜间环境中原本被忽视的细节,作为“感官锚点”拉回当下。聆听输液泵的均匀滴答,注意墙上指示灯的闪烁频率,感受床单与手指摩擦的质地差异;细细体会每一次脚步踩在地面上的回弹与震动。将这些外部刺激拆解为一个个微观瞬间,专注于声音、光线、触觉的具体特征,而非头脑中对事件的推演或情绪的上下波动。可在长廊巡视、翻床单或协助患者翻身时实践,既不影响工作连续性,又能在不知不觉中消解内心的焦虑与消极联想。
3.结束语
在夜班的静谧与压力中,正念技巧如同一束明灯,让你在纷乱思维中重回当下。只要每天抽出短短数分钟练习,就能逐步削弱反刍思维的力量,提升专注与情绪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