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种疫苗是抵御传染病的有效手段,但不少人在“打针”前后会产生紧张、不适或疑虑:该如何准备?接种后有哪些反应需要警惕?接下来,我们将归纳接种前准备、接种中注意和接种后护理三大要点,助您轻松、安全完成每次免疫。
1.前期准备
接种前,家长需全方位评估宝宝的健康状况:每天早晚测量体温,留意是否有轻微发热、鼻塞、咳嗽或持续哭闹;如出现不明原因的腹泻、皮疹或精神萎靡,应暂停接种并及时就医。接种前一至两天,可用温水给宝宝沐浴或用柔软湿巾局部擦拭,重点清洁大臂外侧和大腿前外侧皮肤,之后立即擦干并穿着保暖,避免感冒。接种当天,给宝宝换上干净、宽松且袖口可翻开的上衣,或松紧带弹性的短裤,保证护士能迅速暴露接种部位;同时准备一条小毯子,以备留观时包裹保暖。饮食方面,前一餐保持营养均衡但不过饱,不要更换奶粉或辅食;若需口服疫苗,应在预定接种前30分钟适量喂奶,接种后再间隔至少30分钟再继续喂食,减少呕吐风险。出门前,务必检查并携带:儿童预防接种证(含上次接种记录)、父母身份证、卫生手册及少量纸巾、湿巾和备用衣物,确保信息齐全、物品完备。
2.接种环节
在预约时段抵达接种门诊后,首先至“预检台”由预检分诊医生进行视诊和问诊,以排除发热或呼吸道感染等禁忌症,并如实汇报宝宝过去一周的饮食、睡眠及任何异常反应;若曾在上次接种后出现惊厥、严重红肿或全身过敏史,务必提前说明,以便医师评估。完成预检后,到“取号处”领取排队号码,家长可在旁耐心陪伴并安抚宝宝情绪。呼号时,向登记人员递交儿童预防接种证,确认无误后,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目前,接种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是免费的,如果接种非免疫规划疫苗,则需自费,之后监护人陪同宝宝等待“接种台”呼叫。接种时,家长需握住宝宝双臂或轻拍背部,使其保持安静配合;“接种人员”消毒、用针并迅速完成皮下注射或肌肉注射等,宜进针快、拔针快,推药慢,以尽量减少宝宝痛感。接种后,护士会在接种证上记录疫苗批号、厂家及接种人员签字,并引导家长前往留观区留观至少30分钟,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不良反应。
3.护理要点
接种结束后,宝宝在留观室至少停留30分钟,家长应全程陪伴并仔细观察宝宝的面色、呼吸、哭声及皮肤变化,一旦发现呼吸急促、面色苍白、皮疹、过度激哭或呕吐,应立即呼唤医护人员进行处理。若当天口服了脊灰或轮状病毒疫苗,请在接种后至少间隔30分钟再给宝宝喂奶或辅食,以避免呕吐导致疫苗流失,且避免用热食影响疫苗活性。此外,接种后应保持宝宝的日常作息规律,不宜安排剧烈运动或出远门,尤其在接种后两天内避免长时间户外活动或接触人群密集场所,以减少交叉感染风险。若在接种后出现持续性高热、频繁呕吐、腹泻加重或严重哭闹等异常反应,务必及时就医,向儿科或接种门诊提供详细的接种信息和反应表现,以便医生做出快速判断和处理。
4.注意事项
需注意的是,接种后局部轻度红肿、硬结或疼痛属正常,多数在1–2天内自行缓解。若红肿明显,可在24小时内冷敷(冰袋或冷水毛巾,每次10–15分钟,每日2–3次);若是无红肿的硬结,则改用局部干热敷同样频次、时长。若接种后体温<38.5℃时,以物理降温为主,多休息、补温水;超过38.5℃且宝宝不适,可遵医嘱按公斤体重口服退热药;若发热超48小时或退热无效,及时就医。出现呕吐、腹泻时,少量多喂水,根据宝宝月龄、年龄等并以稀粥、米汤、软面条等清淡易消化食物为主;若腹泻或呕吐严重,应及时就医以防脱水。食欲不振、轻度嗜睡或烦躁可观察休养,2–3天内多恢复。若出现高热抽搐、持续哭闹、呼吸困难或大面积荨麻疹等严重症状,务必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5.结束语
家长只需做好前期准备、接种时配合和接种后护理三步,并牢记各项注意事项,便可大幅降低不良反应风险。请按时带宝宝接种、认真观察并记录,如有疑问随时咨询专业医务人员,为宝宝筑牢健康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