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手机、电脑以及平板已然成为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当下,人们平均每天盯着屏幕的时长已然突破了8小时,眼睛干涩、产生疲劳之感、视力变得模糊不清、近视程度加深等,这些由数字屏幕所引发的眼部问题,正困扰着全球数十亿的人群,世界卫生组织所公布的数据说明,全球大约有22亿人存在视力损伤的情况,其中有不少是由于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而致使的“数码眼疲劳”。那么怎样在尽情享受科技所带来便利的守护好心灵的窗户呢?
一、屏幕伤害从何而来?三大元凶揭秘
1.蓝光辐射
电子屏幕所释放出的处于波长400-480nm范围的短波蓝光,有穿透角膜直接抵达视网膜的能力,若长期处于这种蓝光暴露的状态下,便有可能引发光化学损伤,使得黄斑病变的风险得以增加,相关研究说明,在夜间使用电子设备时,会对褪黑素的分泌产生抑制作用,致使睡眠质量出现下降的情况,并且会在间接层面加重眼疲劳。
2.用眼模式改变
正常情况下人们进行阅读时眨眼的频率大概是每分钟15至20次,然而当使用屏幕的时候眨眼频率就会降低到每分钟5至7次,泪液蒸发速度过快就会引发干眼症,持续将注意力集中在近处物体上会使得睫状肌出现痉挛状况,诱发调节性近视。
3.环境光污染
当屏幕亮度与周围环境光之间的对比度过高时,或者屏幕出现反光形成眩光的情况,就会使得眼睛需要进行加倍的调节,这样会加速视疲劳的产生。
二、科学护眼四步法:从硬件到习惯的全面防护
1.硬件优化:打造护眼型数字设备
选择低蓝光模式:开启电子设备的“夜间模式”,或者安装防蓝光滤镜软件,这样做可减少30%至50%的蓝光暴露情况。
对屏幕参数加以调整:把亮度调节至与环境光相匹配的程度,将对比度设定为80:1-100:1,让色温朝着暖色调的方向偏移。
升级显示技术时,可优先考虑选择OLED屏幕,其自发光的特性可减少蓝光,或者选择有DC调光功能的LCD屏幕,这种屏幕无频闪现象。
2.行为干预:20-20-20法则与动态用眼
每隔20分钟就去眺望一下距离大约6米外的物体,每次眺望20秒钟,借助这样的方式可有效地让睫状肌得到放松,缓解调节痉挛的状况。
实行“工作-休息”循环模式:每隔1小时开展5分钟的闭眼按摩或者热敷,以此来推动泪液的分泌。
维持正确的姿势:将屏幕中心位置设置在略低于眼睛水平线10至15厘米处,与眼睛保持50至70厘米的距离,以此防止颈部前伸而加重眼肌负担。
3.环境改造:控制光污染与空气湿度
为了减少眩光现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使用磨砂屏保护膜,二是调整屏幕角度以避开直射光源,三是在室内照明方面选择漫反射灯具。
维持适宜的湿度环境:于空调房内使用加湿器,将空气湿度维持在40%至60%的范围,以此避免泪液出现过快蒸发的情况。
增加户外活动,每日接触自然光达2小时,可刺激多巴胺分泌,抑制眼轴出现异常增长,而眼轴异常增长正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
4.营养支持:补充关键护眼营养素
叶黄素以及玉米黄质,它们作为视网膜黄斑区域的主要色素,有过滤蓝光以及抗氧化的作用,每日可以凭借深色蔬菜比如菠菜、羽衣甘蓝等来进行摄入,或者也可以借助补充剂,每日摄入的量为10mg。
Omega-3脂肪酸当中,DHA在视网膜脂肪酸里所占比例为50%,食用深海鱼比如三文鱼、沙丁鱼或者亚麻籽油,可对干眼症状起到改善作用。
维生素A以及C在人体健康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中维生素A对于维持角膜的健康状态有关键意义,而维生素C则可提高毛细血管的韧性,这两种维生素协同作用,可预防夜盲症以及视网膜出血等眼部问题。
保护眼睛并不意味着要完全远离数字设备,而是要借助科学的干预手段,达成“人-机-环境”之间的和谐共生状态,从对硬件参数进行精细的调节,到主动对用眼习惯加以管理,再到长期投入营养支持,每一个环节都和眼部健康密切相关,请记住:真正的护眼并非是“少用眼”,而是“会用眼”——要让科技为生活提供服务,而不是让眼睛沦为科技发展的牺牲品。从当下开始,践行20- 20 - 20法则,给双眼留出一个喘息的时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