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配液中心,药物配置是关乎患者治疗与医疗成本的关键环节。你知道吗?一个看似简单的小创新,竟能让药物因滑落产生的损耗大幅降低,今天就带大家揭秘配液中心里的这个实用“黑科技”——自制振荡器小遮挡。
在配液过程中,振荡器是常用设备,用于让药物充分混合。但麻烦也随之而来,药物容器在振荡器震动时,常常“不安分”,容易滑落摔碎。这不仅造成药品浪费、增加医疗成本,要是遇上紧缺药品,还可能影响患者及时用药。像250ml大液体注入营养液卡文大袋这类操作,人力手工配置费劲,反复穿刺次数多,既效率低又有风险,配液工作一度面临不少棘手难题。
【自制小遮挡:材料与设计有巧思】
1.选对材料
配液中心工作人员创新性地选用过防护面屏材料制作小遮挡。这种材料具备独特优势,一方面质地柔软,在取放药品时十分方便,不会对药品及操作过程造成额外阻碍;另一方面,其透明特性可实现清晰可视,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随时观察药品状态,无需频繁移动遮挡物,既节省时间又保障操作的连贯性。
2.精准制作
高度得“试”出来,制作过程中高度测试是关键环节。工作人员进行多次测试,目的是找到最合适的高度。合适的高度需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能有效阻挡药物滑落,二是不能影响振荡器正常震动。经过反复调整与实践,确定最终的安装高度,确保在振荡器运行时,小遮挡可对药物形成稳定防护,同时不干扰设备功能。
黏贴位置要讲门道,黏贴位置的选择同样重要。需精准找到既不影响振荡器震动,又能最大程度发挥遮挡作用的位置。通过对振荡器结构的分析与实际操作测试,最终确定黏贴位置,配合双面胶使用,保障小遮挡在日常频繁操作与设备震动环境下,始终保持稳定,不易脱落。
【小遮挡如何“守护”药物?】
当振荡器工作,药物容器开始晃动,小遮挡就像一道“隐形围墙”,用合适的高度,在药物要滑落时及时拦住,把药物“圈”在安全区域。再加上透明可视,让医护人员在操作过程中,能随时监控药物状态,一旦发现有异常位移趋势,可提前干预,进一步降低药物滑落风险。从实际应用效果来看,在安装小遮挡后,药物因滑落导致的损耗较之前降低,极大减少配液过程中的药品浪费情况。
在实际配液场景中,不同规格的药物容器,从西林瓶到输液袋,都要在振荡器上完成混合操作。小遮挡的存在,相当于给这些容器打造专属“防护舱”。当振荡器高频震动,西林瓶底部与振荡器台面的摩擦力难以对抗持续的振动力时,小遮挡的侧边就像“刹车装置”。以常见的20ml西林瓶为例,过去在未安装遮挡时,振荡器震动频率达到120次/分钟,瓶身就会出现明显位移,约30%西林瓶会在振荡过程中滑出操作台边缘。而安装小遮挡后,通过对500组西林瓶振荡实验统计,仅有2组出现轻微滑动但未掉落,有效拦截率超98%。
对于输液袋这类柔性容器,小遮挡同样发挥着关键作用。输液袋在振荡时,药液晃动会让袋体重心不断变化,若无遮挡,袋体极易侧翻导致药液泼洒。小遮挡利用自身柔性材质,贴合输液袋轮廓形成包裹,既不挤压袋体影响药液混合,又能在袋体偏移时提供反向支撑力。某三甲医院配液中心统计,使用小遮挡前,每月因输液袋侧翻造成的药液损耗达3-5袋,使用后连续3个月未出现此类损耗,极大保障药品的完整度。
除振荡器药物滑落问题外,250ml大液体注入营养液卡文大袋的配置难题也得到创新解决。以往人力手工配置,不仅费劲,反复穿刺次数多还可能增加污染风险。采用一次性输液器灌输,并通过提高输液架高度增大压力的方式,有效解决配置难题。这种方式利用物理压力原理,使大液体能更顺畅地注入大袋中,减少操作步骤与穿刺次数,提升配置效率与安全性,与振荡器小遮挡的创新实践一样,都是配液中心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实际问题探索出的有效解决方案,共同助力配液工作质量提升。
【大液体配置难题也妥善解决】
除了小遮挡,大液体配置难题也有新解法。以前给250ml大液体注入营养液卡文大袋,手工操作又累又麻烦,反复穿刺风险高。现在用一次性输液器灌输,再把输液架调高增加压力,液体就能顺畅注入,操作又快又稳,配置难题迎刃而解。大液体配置的难点在于,人力与物理限制的博弈,250ml大液体注入营养液卡文大袋时,手工推注不仅耗时,单袋配置平均需8-10分钟,反复穿刺还会让橡胶塞出现肉眼难察觉的碎屑,增加输液反应风险。新方法中一次性输液器与高输液架的组合,巧妙利用“液体静压力”原理。当输液架提升高度至2米,液体静压力可达到0.02MPa,这个压力值刚好能让大液体以稳定流速,约15ml/分钟注入卡文大袋,既避免手工推注的疲劳与误差,又减少穿刺次数。
总之,配液中心自制振荡器小遮挡,从材料选择、制作要点把控到实际应用效果,都展现出其在降低药物损耗方面的显著作用。大液体配置难题的解决,进一步完善配液工作的创新实践体系。这些源于实际工作需求的创新,为医院配液工作带来实实在在的改变,也为医疗行业在优化操作流程、降低成本损耗方面,提供可借鉴的基层实践案例,有望在更广泛范围内发挥价值,推动医疗配液工作不断迈向精细化、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