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阳光下的阴影---校园霸凌的真相与救赎

时间 :2025-03-14 作者 :1隋辉 2李新杰 来源:1 烟台市莱州荣军医院; 2烟台理工学校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2023年深秋,某中学的洗手间隔间里,15岁的小雅蜷缩在角落,用美工刀在手臂上划下第七道伤痕。三天前,她的裸照被P上不堪的文字,在全校学生的社交群里病毒般传播。而这一切,只因她拒绝了班长的早恋要求。当我在诊室见到她时,她颤抖着说:“医生,我是不是脏了?”

这不是个例。最高人民法院数据显示,每5起校园暴力就有1起涉及性侮辱。校园霸凌从来不是孩子间的“打闹”,而是长期、重复的权力压迫——施暴者利用身体、社交或资源优势,系统性地摧毁另一个人的尊严。

小雅遭遇的正是典型的复合型霸凌:从最初被恶意取笑“装清高”(言语霸凌),到课本被涂满污言秽语(物品损毁),最后发展为网络性羞辱。而更多伤害藏在隐秘角落:

-初二男生小伟因体型肥胖,连续半年被关在厕所隔间“练习憋气”;

-转学生小林因方言口音,被集体孤立后患上选择性缄默症;

-更令人心痛的是,57%的受害者从未求助,只因施暴者威胁“告诉老师就打折你的腿”。

这些孩子身上往往没有明显伤痕,但大脑正发生可怕改变:长期恐惧让杏仁核持续超载,如同过度拉响的警报器,导致他们连听见手机提示音都会呕吐;而负责理性思考的前额叶皮层被抑制,有些孩子甚至出现短暂失忆——这是大脑为逃避痛苦启动的自我保护。

当孩子说“不想上学”时

“妈,我能转学吗?”三个月前,王女士以为儿子只是厌学。直到在儿子书包里发现带血的纸巾,才知道他每天被堵在天台“交保护费”。作为心理医生,我建议所有家长警惕这些信号:

-莫名出现的淤青,却解释为“自己摔的”;

-突然拒绝使用学校卫生间;

-凌晨惊醒哭喊“别打我”;

-最重要却最易忽视的:孩子笑着说“没事”时,指甲正深深掐进掌心。

破局之道:学生与家长的预防干预指南

【学生自救手册】

原则:安全第一,智慧优先

即时应对3步法:

-拖延:用“老师来了”分散对方注意,争取时间;

-脱身:跑向人多或监控区域,喊“着火”比“救命”更易引发关注;

-取证:手机暗录音频,伤情拍照留存(法律维权关键)。

       心理重建策略:

每天对着镜子说:“我有权被尊重”(增强自我价值感);

加入兴趣社团重建社交网(孤立者忌惮群体目标);

切忌以暴制暴(83%反击者伤情加重)。

【家长行动纲领】

>关键认知:被霸凌不是孩子的失败,而是成人系统的失职。

▶ 预防期——筑起“心理免疫墙”

-游戏化训练:角色扮演“如何拒绝欺凌”(例如:用坚定眼神说“停止!我不接受!”);

-社交雷达:警惕突然结交校外青年;

-情绪解压阀:家中设置“愤怒拳击枕”、“涂鸦墙”宣泄压力。

▶ 干预期——伤害发生后的科学应对

错误做法

心理医生建议

“为什么只欺负你?”

拥抱并说:“谢谢你告诉我”

强迫孩子“打回去”

先收集证据,再联动学校与心理援助

直接找对方家长理论

要求书面道歉+实物补偿(电话沟通降低冲突)

6ad25409c071f5c6_html_1b8d4f9694c98d49

▶ 危机干预五步链:

6ad25409c071f5c6_html_e984e89a2d74f6f6

终极防护网:全校全社会联动

1.给学校的建议:

-设立“匿名树洞信箱”,每周由心理教师分析预警;

-培训“反霸凌学生护卫队”(高年级生值守安全盲区)。

2.给社区的倡议:

-建立安全庇护点:便利店、书店贴橙色标识,提供临时庇护。

结语

校园霸凌不是"成长的代价",而是需要科学干预的公共卫生问题。让我们携手构建零容忍的防护网,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健康成长。

如果你正经历黑暗

请记住心理援助热线:400-161-9995

24小时有人为你点亮星光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