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的急诊科,每一秒都关乎生死。这里是抢救生命的战场,是“时间就是生命”最真实的写照。当患者被紧急送入急诊科,一场与死神赛跑的“生命时速”便拉开了帷幕。
一、快速响应:分秒必争的接诊
急诊科的接诊工作犹如一场精密的接力赛,分秒必争。当救护车的鸣笛声由远及近,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便迅速进入“战时状态”。他们提前与120急救团队沟通,通过创伤紫云系统实时获取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伤情信息,提前做好抢救准备。
患者抵达后,分诊护士会在1分钟内完成快速评估。通过“听清”患者或陪伴者的主诉、“问清”发病细节、“看清”症状体征,结合体温、血压、瞳孔等检查,判断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启动相应的创伤救治流程。例如,对于严重创伤患者,如多发伤、休克、开放性骨折等,会立即启动“创伤复苏单元”,为后续的抢救争取宝贵时间。
二、精准救治:多学科协作的“黄金一小时”
急诊科的抢救室是生死较量的核心战场。这里划分了红区(抢救室)、黄区(观察区)、绿区(普通区),创伤患者根据严重程度进入相应区域。对于严重创伤患者,MDT(多学科协作)团队会在5分钟内集结完毕,包括急诊科、骨科、脑外科、胸外科、重症医学科等科室的专家。
在抢救室,医护人员会同步完成多项关键操作。5分钟内完成气管插管或气道保护,确保患者呼吸畅通;立即建立至少2条大口径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抗休克;快速完成床旁超声(FAST)检查,评估胸腹腔出血情况;完成首次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测。同时,在急诊科抢救室同步完成配血、床旁心电图、术前谈话等流程,避免转运延误。
以一位突发剧烈胸前区疼痛的患者为例,120急救团队在转运途中便实施了心电监测、紧急用药等关键救治。抵达医院后,多学科协作抢救即刻启动:建立静脉通路、紧急化验、气管插管、呼吸机支持……医护人员精准调控药物,稳定生命体征,最终为患者争取到了进行介入手术的机会。
三、损伤控制:先救命后治伤的策略
对于濒危患者,急诊科采用“先救命、后治伤”的损伤控制性手术策略。例如,对于骨盆骨折的患者,医护人员会迅速给予相应的固定,防止骨折断端进一步损伤血管和神经;对于气胸的患者,会快速给予胸腔闭式引流,缓解呼吸困难。
急诊科与手术室实现“零距离”交接,患者从进入急诊科到接受手术的平均时间控制在黄金一小时内。这种无缝衔接的救治模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术后,重症医学科(ICU)全程参与救治,对患者进行24小时持续监测,确保患者平稳过渡。
四、细致护理:贯穿全程的生命守护
在急诊科的急救护理过程中,细致入微的护理工作贯穿始终。护士们会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医嘱,迅速而准确地执行各项护理操作。对于休克患者,他们会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调整补液速度和种类;对于昏迷患者,会定期翻身、拍背,预防压疮和坠积性肺炎;对于需要气管插管的患者,会严格进行气道管理,防止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同时,急诊科的医护人员还注重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他们会用温和的语气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情绪;对于家属,会及时告知患者的病情和救治进展,给予心理支持。这种全方位的护理模式,不仅提高了患者的救治效果,也增强了患者和家属对医院的信任和满意度。
五、科技助力:智慧急救的新篇章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急救成为急诊科发展的新趋势。例如创伤紫云系统,实现了患者生命体征和伤情的实时传输,为医护人员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信息支持。此外,便携式超声、床旁快速检测设备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也大大提高了急诊科的救治效率和准确性。
总之,在急诊科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医护人员用速度与专业改写生死结局,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生命防线。他们深知,每一秒的缩短都可能挽救一个生命,每一次的精准操作都可能改变一个家庭的命运。正是有了他们的坚守和付出,我们才能在面对突发疾病和意外伤害时,多一份希望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