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有一个看似不起眼却至关重要的部门——消毒供应室(CSSD)。它被称为“医院的肝脏”,负责所有重复使用医疗器械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和发放,是控制院内感染的核心环节。今天,我们就来揭秘消毒供应室的第一步:回收清洗。
一、为什么要严格回收清洗?
一把未彻底清洗干净、残留着上一位患者组织液的器械,使用过的医疗器械可能残留血液、组织液、病原微生物等,若处理不当:
- 可能导致交叉感染,威胁患者和医护人员安全;
- 影响后续灭菌效果,导致灭菌失败;
- 缩短器械寿命,增加医疗
二、回收流程:从“污染”到“清洁” : 覆盖器械从“污”到“洁”再回到临床使用的全生命周期,
1. 分类密封转运
- 使用后的器械由科室初步冲洗,避免污物干涸。
- 放入专用密闭回收箱,标注“污染”标识,防止运输中泄露。
- 供应室人员穿戴防护装备(手套、口罩、防水围裙)接收。
2. 清点与记录
- 核对器械数量、完整性,记录来源科室。
- 特殊感染(如朊病毒、气性坏疽)器械需单独处理。
三、清洗:彻底去除污染的关键
清洗比灭菌更重要!
1. 回收时:检查器械初步污染程度、完整性、数量,核对信息,密闭转运。水源控制:
终末漂洗水:必须使用纯化水/软化水(电导率≤15μS/cm),防止水中矿物质形成水垢(影响灭菌、滋生细菌、腐蚀器械)。
定期检测:对水质进行理化(硬度、PH值、电导率)和微生物检测。
清洗时:检查清洗机/手工清洗的水温、酶浓度、时间、器械摆放;目测+放大镜检查器械洁净度(尤其关节、齿槽、管腔);使用ATP生物荧光检测仪快速检测清洗效果(数值达标)。
残留的有机物会包裹微生物,导致灭菌失效。清洗分为手工和机械两种:1. 手工清洗(适用于精密、复杂器械)
- 预浸泡:用多酶清洗液分解蛋白质、脂肪等有机物。
- 刷洗:软毛刷流水下刷洗关节、齿槽等死角。
- 漂洗:纯水冲洗,避免化学剂残留。
2. 机械清洗(主流方式)
- 全自动清洗消毒机:通过高温(90℃以上)、高压水柱和酶清洗剂完成清洗-消毒-干燥全流程。
-超声清洗:利用空化效应清除细微污渍,适合管腔器械。
3. 质量检测
- 目测:放大镜观察无残留、无锈迹。
- ATP检测:生物荧光法检测有机物残留。
- 白纱布测试:擦拭管腔器械,纱布应无污渍。
四、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1. “多酶清洗液”不能重复使用,必须一用一换,否则会失效。
2. 生锈器械必须淘汰,锈迹会藏匿病原体且影响灭菌。
3. 清洗水温不能过高(一般≤45℃),否则会使蛋白质凝固,更难清除。
4. 气溶胶:在手工刷洗、高压水枪冲洗、超声清洗、开启清洗机舱门时,可能产生含有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气溶胶或飞沫。
5. 高危环节:手工清洗、预处理、回收、锐器分离、器械分拣、设备维护。
清洗消毒剂: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过氧乙酸、邻苯二甲醛(OPA)、戊二醛等。可刺激呼吸道、眼睛、皮肤,引起化学性灼伤、皮炎、哮喘甚至过敏反应。
酶清洗剂:碱性或中性蛋白酶、脂肪酶等。可能引起皮肤刺激、过敏或呼吸道不适。
除锈剂/除垢剂:多为强酸性溶液(如草酸、磷酸)。腐蚀性强,易造成皮肤灼伤、呼吸道刺激,溅入眼睛危害极大。
器械润滑剂/防锈剂:喷雾型润滑剂产生的气溶胶可被吸入;某些成分可能引起皮肤敏感。
五、结语
消毒供应室的回收清洗工作,是医疗安全的“第一道防火墙”。每一把器械的彻底清洁,都在为患者的生命健康保驾护航。消毒供应室的职业安全防护,不仅是对规章制度的遵守,更是对生命的尊重——既是对患者生命安全的保障,也是对工作人员自身健康与家庭的守护。每一位CSSD工作者都应成为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时刻警惕风险,规范执行操作,正确使用防护。
下次看到默默工作的供应室人员,请记得他们也是医疗团队的“隐形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