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家长而言,孩子生病输液是揪心的经历。然而完成输液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科学的输液后护理是巩固疗效、预防并发症的关键环节。儿科患者由于年龄小、表达能力有限、身体恢复能力特殊,其输液后的护理需要家长更加细致与专业。本文将从伤口护理、观察要点、饮食调节、活动安排、心理安抚等方面,为家长全面解析儿科输液后的护理关键事项。
一、输液穿刺部位护理:预防感染,避免损伤
1. 伤口清洁与保护
输液结束后会用无菌棉球或敷贴按压穿刺部位。家长需保持按压3-5分钟,确保按压时间充足,防止出血或皮下淤血。若孩子凝血功能较差,按压时间应适当延长。按压结束后,观察穿刺部位有无渗血、肿胀,若发现皮肤淤青,24小时内可用冷敷收缩血管,减轻肿胀;24小时后改为热敷,促进淤血吸收。要保持穿刺部位干燥清洁,避免沾水。尤其是夏季或孩子出汗较多时,若穿刺部位被污染,需及时告知医护人员更换敷贴。洗澡时可使用防水护脐贴或保鲜膜包裹穿刺部位,防止水分侵入引发感染。
2. 警惕异常反应
家长需密切观察穿刺部位有无发红、发热、疼痛加剧或出现硬结等症状。轻微发红、疼痛可能是穿刺刺激引起,但若症状持续加重,或伴有发热、寒战等全身症状,可能是局部感染,应立即就医。有些孩子可能对敷贴材质过敏,表现为穿刺部位周围皮肤瘙痒、起红疹,此时需及时去除敷贴,用清水清洗局部,并在医生指导下涂抹抗过敏药膏。
二、病情观察及时发现异常信号
1. 生命体征监测
输液结束后,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体温、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尤其是使用抗生素、退烧药等药物后,部分孩子可能出现体温骤降、出汗过多导致虚脱,或因药物过敏出现呼吸急促、心率加快等症状。家长可每1- 2小时测量一次体温,若发现孩子体温持续不退或反复发热,呼吸频率明显加快或减慢,脉搏跳动异常,需及时告知医生。
2. 药物不良反应观察
儿科输液常用药物种类繁多,不同药物可能引发不同的不良反应。例如,使用阿奇霉素等抗生素时,部分孩子可能出现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反应;使用退烧药后,可能出现皮疹、瘙痒等过敏症状。家长要了解孩子所用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观察孩子是否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皮疹、瘙痒、头晕等不适。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向医生反馈,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三、饮食调节
1. 根据年龄调整饮食
对于婴幼儿,输液后可继续保持日常的母乳喂养或配方奶喂养,注意少量多次,避免一次喂奶过多引起呕吐。若孩子出现胃肠道不适症状,可适当减少喂奶量,增加喂奶次数。对于较大儿童,输液后饮食应遵循清淡、易消化、营养均衡的原则。可选择米粥、面条、蒸蛋、蔬菜泥等食物,避免食用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若孩子食欲不佳,不要强迫进食,可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逐渐增加食量。待孩子身体逐渐恢复后,再适当增加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帮助身体修复。
2. 补充水分与电解质
输液过程中孩子可能会出汗,或因疾病本身导致水分丢失,因此输液后要注意补充水分。可让孩子多喝温开水,也可适当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盐,补充丢失的电解质,维持体内水盐平衡。若孩子不愿意喝白开水,可将水果榨成果汁稀释后饮用,但要避免饮用含糖量过高的饮料。
四、活动与休息适度活动促恢复
1. 休息与睡眠
充足的休息和睡眠有助于孩子身体恢复。输液结束后,应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营造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调整室内温度和湿度适宜,避免噪音和强光刺激。
2. 适度活动
输液后不宜让孩子立即进行剧烈运动,但也无需长时间卧床。可根据孩子的身体状况,进行适度的活动。但要注意避免碰撞输液穿刺部位,防止伤口裂开或出血。
儿科输液后的护理是孩子康复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家长掌握科学的护理方法,从穿刺部位护理、病情观察、饮食调节、活动安排到心理安抚等方面细心照料,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促进孩子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