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在体检或日常监测时,发现空腹血糖总是超标,心里十分担忧。一般来说,空腹血糖正常值在3.9-6.1mmol/L之间,长期超标可能预示着身体代谢出现问题,甚至有患糖尿病的风险。社区医生在日常诊疗中发现5个容易被忽视的“隐形推手”在悄悄影响空腹血糖。
一、药物作祟:血糖的“意外干扰源”
许多慢性病患者需长期服药,却不知某些药物可能是导致空腹血糖升高的“幕后黑手”。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像地塞米松、泼尼松等,常用于治疗过敏、哮喘、风湿性疾病等。它们会抑制胰岛素分泌,同时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让血糖在不知不觉中升高。
噻嗪类利尿剂
这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高血压,如氢氯噻嗪。它通过排钾作用间接抑制胰岛素释放,影响血糖代谢。
应对策略:正在服用上述药物的患者,一定要严格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同时,定期监测血糖,每3个月检测一次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若发现血糖异常升高,及时与医生沟通,看是否可以调整用药方案。
二、睡眠呼吸障碍:夜间“偷走”血糖稳定
社区里打鼾严重的人不少,这背后可能隐藏着睡眠呼吸障碍问题,它也是导致空腹血糖超标的“隐形杀手”。
当患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时,夜间睡眠中会出现反复的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导致身体缺氧。这会激活交感神经系统,促使肾上腺素和皮质醇等激素分泌增加,抑制胰岛素作用,促进肝脏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使清晨空腹血糖升高。
应对策略:体重超标者要积极减重,减轻5%- 10%的体重就能显著改善睡眠呼吸状况。睡眠时尽量侧卧,减少气道阻塞。确诊患者要遵循医生建议,使用呼吸机等治疗设备。
三、饮食误区:晚餐的“甜蜜陷阱”
很多人以为控制血糖就是少吃甜食、少吃主食,却不知晚餐的一些不当选择和习惯,也会让空腹血糖超标。
过度节食
有些人为追求快速减重,晚餐吃得极少甚至不吃。但当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低于50g时,身体会触发“饥荒模式”,脂肪分解产生的酮体反而会抑制胰岛素的敏感性,导致血糖调节失衡。
隐形糖摄入
一些看似健康的食物暗藏糖分。比如沙拉酱,每15g约含2.3g糖;加工肉制品如培根,含糖量达3%。还有人睡前喝无糖酸奶,其中的代糖也可能影响肝脏糖异生,导致血糖波动。
应对策略:晚餐要营养均衡,选择低GI的碳水化合物,如燕麦、糙米等,搭配适量蛋白质和膳食纤维。睡前若饥饿,可加餐不超过150千卡,如100g苹果搭配10g坚果。避免晚餐后3小时内进食,减少夜间血糖波动。
四、睡眠不足:激素紊乱的“血糖推手”
现代生活节奏快,睡眠不足成了常态,这也会对血糖产生不良影响。
睡眠不足5小时会导致胰岛素敏感性下降30%,身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减弱。同时,大脑为维持清醒会分泌更多皮质醇,这种“压力激素”可直接促进肝糖输出,使血糖升高。
应对策略:养成规律作息习惯,尽量22:30- 23:00入睡。睡前1小时避免使用电子设备,防止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影响睡眠。午休控制在20- 30分钟,过长可能影响夜间睡眠。
五、检测误差:血糖仪的“数字迷局”
在家自测空腹血糖时,数值不稳定,可能是检测过程存在误差。
采血方法不当
用力挤压手指采血,会使组织液混入血液,导致结果偏高15%- 20%。正确方法是采血前用37℃温水洗手,手臂自然下垂10秒,轻柔按摩指腹两侧取血,避免挤压。
试纸保存问题
试纸开封超3个月准确性下降10%,潮湿环境会加速失效。所以试纸罐开启要标注日期,存放在干燥阴凉处。
仪器未校准
血糖仪未定期用标准液校准,可能出现系统误差。建议每3个月用标准液校准一次,并与静脉血检测结果比对。
应对策略:掌握正确采血方法,规范保存试纸,定期校准血糖仪。对测量结果有疑问,可到医院进行静脉血血糖检测确认。
总之,空腹血糖总超标不容小觑,我们要警惕这些“隐形推手”,通过合理用药、改善睡眠、科学饮食、规范检测等应对策略,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守护好身体健康。社区医生也会持续为大家提供专业健康指导,一起打造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