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其引发的各类并发症。数据显示约百分之分八十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并发症,而这些并发症若能早期发现并干预,多数可以延缓甚至避免。做好早期预防,是糖尿病患者守护健康的关键。
一、识破并发症的早期信号
糖尿病并发症早期症状比较隐匿,容易被忽视。学会识别这些信号,能为干预争取宝贵时间。这些信号并非特异性症状,但糖尿病患者出现时必须警惕,及时就医检查。
1.微血管并发症信号:视力突然模糊、看东西有黑影,可能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早期表现;手脚麻木、蚁行感、夜间刺痛,提示周围神经已受损伤;夜尿增多、尿中泡沫不易消散,需警惕糖尿病肾病。
2.大血管并发症信号:活动后胸闷气短、间歇性跛行(走路时腿酸胀痛,休息后缓解),可能是冠心病或下肢动脉硬化的预警;突然头晕、言语不清,要提防脑卒中风险。
3.其他预警:皮肤反复瘙痒、伤口久不愈合,女性外阴瘙痒,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等,都可能与糖尿病并发症相关。
二、控制血糖并发症预防
1.一般成人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应控制在4.4-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糖化血红蛋白<7%,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者,可适当放宽标准,避免低血糖风险。
2.忽高忽低的血糖比持续高血糖更伤血管。控制饮食、规律运动、定时用药是关键。按时服用降糖药或注射胰岛素,不擅自停药或增减剂量。
3.监测血糖非常重要,每周至少监测2-4次空腹及餐后血糖,记录血糖波动趋势。
三、代谢综合征风险
糖尿病患者常伴随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问题,这些会加速并发症的发生。
1.管好血压:高血压会加重肾脏和眼底血管损伤,糖尿病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日常要减少盐的摄入每天小于5克,避免腌制食品;保持情绪稳定,规律服用降压药,不擅自停药。
2.调节血脂:高血脂会导致血管粥样硬化,糖尿病患者需重点关注低密度脂蛋白,一般应控制在2.6mmol/L以下(合并冠心病者需更低)。少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适当多吃深海鱼、坚果等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必要时遵医嘱服用降脂药。
3.控制体重: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诱发并发症。通过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逐步将体重控制在健康范围。
四、针对性预防
1.眼睛:定期查眼底,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致盲的主要原因,早期可无明显症状。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确诊后每年做一次眼底检查,1型糖尿病患者发病5年后每年检查,发现视网膜病变后每3-6个月复查一次。日常避免长时间用眼,控制血糖波动,可减少眼底损伤。
2.肾脏:护肾从尿开始,糖尿病肾病早期表现为微量白蛋白尿,普通尿常规难以发现。建议每年做一次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检查,同时控制好血压、血糖,避免滥用肾毒性药物,饮食中适量限制蛋白质摄入。
2.神经:周围神经病变早期可通过营养神经药物改善,同时要严格控糖,避免烫伤、冻伤。每天检查双脚,发现伤口及时处理,预防糖尿病足。
2.血管: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因。除控糖、控压、调脂外,戒烟限酒、保持规律运动、避免熬夜和精神紧张也至关重要。年龄较大或合并多种危险因素者,需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血小板药物。
五、预防并发症的日常
1.饮食:控制总热量,主食粗细搭配,多吃蔬菜,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
2.运动:选择快走、骑自行车、游泳等中等强度运动,每周至少5次,每次30分钟。运动时携带糖果,避免低血糖。
2.监测:除了血糖,定期监测血压、血脂、体重、肾功能、眼底等指标,记录变化趋势,为医生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3.心态:焦虑、抑郁会影响血糖控制,应保持积极心态。
糖尿病并发症的预防,早发现、早干预,把血糖等指标控制在目标范围内,就能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对糖尿病患者最好的治疗是预防,最好的时间是现在。从现在做起,做好每一个细节,才能远离并发症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