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输血科揭秘:从血液采集到输注的全过程与健康知识

时间 :2025-03-07 作者 :杜大展 来源: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血液输注是救命必需的医疗过程。从采集到使用,每一步都至关重要:挑选合适的志愿者,妥善保存血液,精心制备血液制品,警惕输血前后可能反应。这一系列步骤考验医务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呼吁对人类健康的关怀。下文将介绍从血液采集到输注的过程与健康知识。

1、血液采集的基本步骤与志愿者筛选

血液采集的基本步骤与志愿者筛选至关重要,确保血液的安全与有效。志愿者的筛选标准严格,年龄需在1855周岁,男性体重50公斤以上,女性45公斤以上,多次献血且无不良反应者可放宽至60周岁。志愿者需身体健康,一周内无感冒、发热等症状,未服用治疗药物,保证充足睡眠与清淡饮食,女性应避开生理期。实名登记是必不可少的一步,以追踪血液来源。

采集过程中,医务人员首先核对志愿者身份信息,确保无误。随后选择前臂内侧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消毒并使用止血带加压。穿刺成功后,连接血袋开始采集,过程中密切观察血流,摇动血袋使血液与保存液混合。采集完成后拔出针头,指导志愿者压迫止血。最后,留取血液标本用于后续血型、传染病等检测,确保血液的安全性与可用性。

2、血液的采集技术和保存方法

在血液采集的过程中,采用严格的无菌技术是保障安全的关键一步。专业的采血人员会在严谨的环境中进行操作,确保每次采集都符合医疗标准。血液一旦采集完成,下一步就是采用恰当的保存方法。通常,根据不同血液制品的需要,采用不同的保存方案。

冷藏是一种常见的血液保存方法,这主要用于全血和红细胞悬浮液的保存。通过将血液制品存放在特定的温度条件下,可以延长其保存期限,保持血细胞的活性。冷冻技术则广泛应用于血浆的长期保存,能有效防止血液成分的损坏。

另外,添加适当的抗凝剂和稳定剂也是保持血液品质的重要手段。这些物质可以防止血液凝固,保持血细胞的功能,从而确保输血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更多高效的血液保存方法正在研发中,这将进一步提升血液制品的品质和安全性,确保需要接受输血的患者能够得到更好的治疗效果。通过优化血液采集及保存技术,输血科不断推动着医疗界的进步,保障了公众健康的安全。

3、血液制品的制备过程

血液制品的制备工艺十分复杂,包括离心、蛋白质分级、病毒杀灭等多个步骤。制备过程严谨,要确保无菌操作,避免微生物污染,经过浓缩、灭菌、包装后进行质量检测。制成的血液制品才能安全用于病人输血,重视生物安全,确保血液制品质量,保障临床应用安全。

4、输血前后的可能反应与应对措施

在进行输血时,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这些反应的严重程度不同,也有对应的应对措施。输血过程中常见的是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瘙痒或者呼吸困难。面对这种状况,医务人员应立即停止输血,并给予抗组胺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氧疗和使用肾上腺素。

除了过敏反应,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反应,体温升高超过1°C,伴随寒战和头痛。对策包括暂停输血,观察症状变化,并给予退热药物及对症治疗。血源性疾病传播也是输血过程中一项重要的风险,包括但不限于艾滋病毒、乙肝以及丙肝病毒的传播。血液必须在使用前进行严格的检测,以保障安全。

对于体内出现血液不兼容反应,如急性溶血性反应,患者会经历背痛、发热、恶心等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医务人员需要立刻停止输血,并按照协议进行血液样本的复检,给予支持性治疗和监测肾功能,以防止进一步的合并症。

通过上述措施,医务人员能有效识别并应对输血相关的不良反应,从而保障患者的安全和血液的合理使用。

结束语

在输血科的世界里,每一步从血液采集到输注的操作都至关重要。正确的采集技术、严格的筛选制度、精细的血液制品制备,以及周全的输血前后监控,共同保证了输血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普及这些知识可以帮助公众更好地理解输血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提高对相关健康问题的认识与防范意识。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