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针灸:不止止痛,这些常见病症也能“针”到病除

时间 :2025-03-07 作者 :张晓玲 来源: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秦皇岛医院(秦皇岛市中医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提到针灸,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止痛”——腰酸背痛扎几针,头痛难忍扎几针,仿佛它是一把“止痛神器”。但事实上,作为中医宝库中的璀璨明珠,针灸的治疗范围远不止于此。从内科到妇科,从儿科到皮肤科,这门传承千年的技艺正用独特的逻辑守护着现代人的健康。

一、调理脾胃,改善消化功能

现代人常因饮食不规律、压力过大出现消化不良、慢性腹泻或便秘等问题。针灸通过刺激足三里、中脘、天枢等穴位,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脾胃运化功能。

比如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常表现为餐后腹胀、食欲不振。针灸可通过调节迷走神经张力,促进胃排空,缓解胃部不适。临床数据显示,针灸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率可达80%以上,且复发率低于药物治疗。对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针灸能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改善肠道敏感性,减少腹痛、腹泻或便秘的发作频率。

二、安神助眠,改善精神状态

失眠、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问题,如今困扰着越来越多人。针灸通过刺激百会、神门、三阴交等穴位,能调节大脑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多巴胺)的分泌,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平衡。

对于原发性失眠患者,针灸可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且不会像安眠药那样产生依赖性。研究表明,连续针灸4周后,失眠患者的入睡时间可缩短30分钟以上,睡眠总时长增加1-2小时。此外,针灸对焦虑症、抑郁症也有辅助治疗作用,能缓解紧张情绪、改善低落心境,与心理治疗配合使用时效果更佳。

三、调节内分泌,应对代谢问题

内分泌失调引发的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异常等问题,针灸也能发挥一定作用。

肥胖人群通过针灸刺激梁门、带脉等穴位,可调节食欲中枢,减少热量摄入,同时促进脂肪分解。临床实践中,每周针灸3次,配合饮食控制,多数人每月可减重3-5公斤,且体重反弹率较低。对于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针灸能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功能,改善激素水平,促进排卵,提高受孕几率。此外,针灸对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引起的乏力、情绪波动等症状,也能起到辅助调节作用。

四、缓解呼吸不适,改善肺功能

过敏性鼻炎、哮喘、慢性咽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也可尝试针灸治疗。针灸通过刺激肺俞、风门、合谷等穴位,能增强呼吸道黏膜的抵抗力,调节免疫功能。

过敏性鼻炎患者在季节交替时易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等症状,针灸可降低鼻黏膜的敏感性,减少过敏反应。研究显示,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有效率约75%,能明显减少发作次数。对于慢性咽炎患者,针灸能促进咽部血液循环,减轻黏膜充血、水肿,缓解咽干、咽痛、异物感等不适。

五、改善妇科问题,呵护女性健康

月经不调、痛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妇科问题,针灸治疗有独特优势。

痛经患者通过针灸关元、血海、太冲等穴位,可促进盆腔血液循环,缓解子宫平滑肌痉挛,减轻疼痛。与服用止痛药相比,针灸的止痛效果更持久,且能从根本上调节月经周期,减少痛经复发。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针灸能调节雌激素水平,改善潮热、盗汗、失眠、情绪烦躁等症状,帮助女性平稳度过更年期。

六、注意事项:针灸治疗有讲究

尽管针灸适用范围广,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孕妇、皮肤感染处、出血性疾病患者应避免针灸;治疗时需选择正规医疗机构,由专业医师操作,避免因穴位选择不当或手法错误引发风险。此外,针灸治疗需按疗程进行,多数病症需连续治疗数周才能见效,不可急于求成。

针灸的魅力在于它并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通过调节人体自身的“气血”“经络”,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从止痛到调理全身,从生理到心理,针灸正以科学的姿态融入现代医疗体系,为人们提供更多元的健康选择。当你被上述病症困扰时,不妨尝试这门古老而有效的疗法,或许能收获意想不到的健康效果。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