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夏季气温不断攀升,我国多地出现了连续高温天气,使各地群众中暑的风险急剧增加,也为人们工作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挑战。中暑不仅会引发头痛、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甚至还会导致高热、意识障碍等,而中医在防暑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拥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从多个角度为广大群众提供有效的防暑方法。
一、中医视角中的“中暑”
在《黄帝内经》中指出“暑则汗出,汗出则阳气外泄”,这句就是说暑邪侵袭人体,会使腠理开泄而多汗,汗出过多不仅会导致津液大量丢失,还会使阳气随之外泄。且在中医理论里,“暑邪”具有升散、耗气伤津的特性,一旦出现阳气外泄就会导致人体气血平衡被打破,导致气血失调,使身体各脏腑得不到充足滋养,进而引发中暑症状。
在中医视角中,不同体质的易感性也有不同,例如:(1)气虚体质:气对人体具有固摄作用,气虚者气的固摄功能较弱,在高温环境下出汗过多时,气随汗脱,更易出现中暑症状。(2)湿热体质:此类体质者体内湿气较重,暑热与湿气结合形成暑湿之邪,困阻脾胃,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导致身体代谢失常,从而增加中暑的风险。(3)阴虚体质:阴虚者体内阴液不足,暑热之邪更容易耗伤阴液,使阴虚症状加重,进而引发中暑。(4)老年人和儿童: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体温调节功能减弱;儿童脏腑娇嫩,体温调节系统尚未发育完善,这两类人群也更容易受到暑邪的侵袭。
二、中医预防中暑的方法
1.饮食调养
(1)清淡饮食:在夏季,人们可多吃西瓜、黄瓜、苦瓜等清热解暑的蔬果,尽量少食辛辣、温热性食物,少食油腻,避免过度冷饮伤脾胃。
(2)推荐食材:西瓜(天然白虎汤)、苦瓜、黄瓜、冬瓜、丝瓜、荷叶(泡茶或煮粥)、绿豆(煮汤勿过烂)、乌梅、赤小豆、黑豆、薏。
(3)茶饮方推荐:
-金银花茶:取金银花5~10克,用开水冲泡后饮用。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的功效,能有效缓解暑热引起的不适。
-薄荷茶:准备薄荷3~5克,用开水浸泡。薄荷可疏风散热、清利头目,使人在炎热天气中保持清爽。
-乌梅麦冬饮:将乌梅3克、麦冬5克用500ml开水浸泡。此茶饮能养阴生津、止渴敛汗,补充人体因出汗流失的津液。在高温时段,可定时饮用这些草药茶饮,以预防中暑。
2.穴位按摩(日常保健防暑)
(1)合谷穴(手背第1、2掌骨间):清热解表。
(2)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宁心安神、缓解胸闷。
(3)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疏风清热。
(4)刮痧疗法:在背部脊柱两侧、肘窝、腘窝等部位刮痧,至出痧点或局部青紫为度,帮助排出暑热。
(5)艾灸调理:艾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增强体质,提高耐热能力。
3.起居有常(顺应四时调阴阳)
(1)避暑措施:午时(11-13点)避免暴晒,外出戴遮阳帽或伞;空调温度≥26℃,避免直吹后颈(风池穴易受寒)。
(2)适度出汗:晨间或傍晚散步、八段锦,微汗即可,忌大汗。
(3)睡眠调理:睡“子午觉”(子时23-1点养阴,午时小憩15~30分钟养心)。
三、特殊人群预防中暑的建议
1.老年人(温阳护气防阴暑)
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阳气不足,在高温天气易患阴暑,建议合理使用空调,将温度设定在26℃左右,既能防暑又可避免寒邪入侵。同时,要密切监测基础病,如高血压、心脏病等,高温可能使病情波动。部分老人过度节俭,不舍得开空调,这易导致中暑,应转变观念。此外,家属需留意老人行为,若突然出现健忘、暴躁等异常,可能是中暑先兆,要及时采取措施。
2.儿童(清热护津促散热)
(1)及时补水:每小时让儿童饮用200~300ml淡盐水,补充因出汗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
(2)避免剧烈运动:高温时段减少儿童户外活动,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大量出汗引发中暑。
(3)选择透气衣物:给儿童穿着宽松、透气的衣物,利于散热。
(4)识别中暑先兆:留意儿童是否有头晕、恶心、皮肤灼热等症状,若出现应及时处理。
3.户外工作者(分时作业补电解质)
户外工作者在高温天气要调整工作时间,避开高温时段。工作时携带防暑药品,出现中暑先兆可及时缓解。同时,要定时补充淡盐水,维持体内电解质平衡,每小时轮换15分钟休息,让身体得到恢复。
4.孕妇
建议避免长时间逗留在高温环境,居家保持室内凉爽,在使用空调的时候要避免直吹;日常饮食要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果等);在夏季孕妇要适当降低运动难度,但可进行一些舒缓的运动(如孕妇瑜伽),避免过度劳累。
5.慢性疾病患者(高血压、糖尿病)
夏季慢性病患者要谨遵医嘱,按规律用药,对病情进行定期监测;尽量减少在高温时间外出,如外出一定要携带急救药品(硝酸甘油、胰岛素等)。在饮食方面,要少吃高盐、高糖食物,减轻身体负担。
四、中暑的紧急救治措施
1.现场急救(快速降温是关键)
(1)脱离高温环境:一旦发现有人中暑,应迅速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的地方,如室内、树荫下等,使其远离高温源,避免继续受热。
(2)物理降温:可采用多种方式为患者快速降温。例如:用冷水擦拭患者的额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丰富的部位;也可用冰袋冷敷这些部位;若条件允许,可将患者浸泡在浴缸的凉水里。天气干燥时,还可将患者裹在凉水浸湿的单子或衣物里用风扇猛吹。
(3)侧卧防误吸:若患者出现呕吐,应将其身体翻转使其侧躺,以确保呼吸道通畅,避免呕吐物误吸导致窒息。同时,热射病患者肌肉可能发生不自主抽搐,此时不要在患者嘴里放任何东西,也不要试图给昏迷者喂水。
2.中医特色急救(简便有效解急症)
中医在中暑急救方面有简便有效的方法,适用于轻症中暑。刮痧时,可在脊柱两侧、肘窝等部位涂抹适量的润滑油或清水,然后用刮痧板或瓷勺等工具,沿着经络方向刮至皮肤紫红,能起到疏通经络、散热的作用。针刺急救可点刺十宣穴放血,即用消毒后的针具在十指尖端浅刺放血;按压人中穴也能起到醒脑开窍的作用。穴位按压时,用拇指指腹按压合谷、内关等穴位,力度适中,每次按压1~2分钟,可缓解中暑症状。
3.送医注意事项(持续监测保安全)
中暑患者送医后,在48小时的危险期内,需密切观察体温、意识、呼吸等生命体征,家属或陪同人员要及时向医生告知患者的中暑史,包括中暑的时间、环境、症状表现等,以便医生准确判断病情。在转运过程中,可采取降温措施,如用冰袋包裹患者的大血管部位,如颈部、腋窝、腹股沟等,以维持较低的体温,减轻中暑对身体的损害。
总结:高温天气下,中医预防中暑强调“内外兼修”,可从饮食调养、穴位按摩、起居有常等结果方面入手,如遇到先兆中暑的情况可以降温补水为主,重度中暑需立即送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