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刷牙时总会看到牙刷上染着血,或者早上起床时一口唾液里混着点血丝,甚至吃个苹果咬下一口也会发现牙印里带血。一问身边人,十有八九会说:“你这是上火了。”但牙龈出血真的只是“上火”那么简单吗?其实,这背后可能藏着口腔健康的大问题。
很多人觉得牙龈出血是小毛病,不痛不痒的,无需在意。有人甚至自己开几服“清火药”,或者换个牙刷了事。然而,如果你经常牙龈出血,持续时间长达数周甚至数月,就要格外小心了。因为这很可能是牙周病的早期信号——如果不及时干预,最终可能会发展为牙齿松动甚至脱落的问题。
“上火”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在中医概念里,它常用于形容体内热气上升、引起口腔不适、口疮、咽痛等症状。但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牙龈出血多数时候并不是因为所谓的“火气大”,而是和牙龈本身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最常见的罪魁祸首就是牙周炎。
牙周炎,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发生在包围牙齿的牙龈、牙周膜和牙槽骨等支持组织。当我们口腔清洁不到位时,牙齿表面就会堆积牙菌斑,这些看不见的细菌会引起牙龈发炎,表现为红肿、出血,早期叫做牙龈炎。如果不加以重视,炎症进一步扩散到深层组织,就成了牙周炎。牙龈逐渐萎缩,牙根暴露,牙缝变大,咀嚼无力,到最后甚至牙齿松动、掉落。
很多人会误以为只有老人才会得牙周病,其实不是。现在很多年轻人也会出现牙龈出血、口气重、牙缝变大的情况。一方面是生活节奏快,吃饭匆忙、口腔清洁不到位;另一方面是工作压力大、熬夜、饮食不规律,免疫力下降,都可能加重牙周问题。加上很多人习惯每天只刷一次牙,甚至一天都懒得刷,牙菌斑得不到及时清除,很容易积成牙石,进一步刺激牙龈。
当然,也不能一刀切地认为所有的牙龈出血都是牙周病造成的。有些特殊情况也可能出现类似症状,比如孕妇由于激素水平变化,容易出现“妊娠期牙龈炎”;有些人因缺乏维生素C,血管脆弱,也可能导致牙龈出血;还有一些药物(比如抗凝药)也会使牙龈变得容易出血。因此,如果牙龈总是出血,不妨去口腔科做个全面检查,看看是否存在牙周问题或其他身体因素。
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火气大”,还是“牙周病”?一个简单的方式是看症状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如果只是偶尔吃了辛辣油炸食物、睡眠不足、火气上头而导致的一次性牙龈出血,往往会在几天内自行缓解;而如果每天刷牙都出血,甚至在不刷牙、不吃东西的时候牙龈也会出血,就要高度怀疑牙周炎了。
还有一个信号是“口气”。很多牙周病患者即使每天刷牙,口气依然明显,这是因为口腔内长期存在炎症和细菌的代谢产物。再比如牙龈经常肿胀、牙齿感觉“浮”或松动感加重,甚至牙龈边缘有脓性分泌物,这些都是牙周病的典型表现,绝不能掉以轻心。
防治牙龈出血,最根本的就是做好口腔卫生。首先要养成每天早晚刷牙的习惯,尤其晚上刷牙不能偷懒。其次建议使用软毛牙刷,选择含有抗菌成分的牙膏,每次刷牙至少持续2分钟以上,不要只是应付了事。另外,牙线和牙间刷也是好帮手,用来清洁牙缝里的残留物,牙刷刷不到的地方,这些工具可以减少牙菌斑堆积,降低牙龈出血的几率。
除了自己在家做好清洁,更重要的是定期去口腔医院进行洁牙,也就是俗称的“洗牙”。很多人对洗牙存在误解,认为洗牙会让牙齿变松。其实恰恰相反,洗牙是去除牙石和菌斑的有效方式,能够阻止牙周病进一步发展。正规医院的洗牙操作是非常安全的,建议每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哪怕你自认为刷牙刷得很干净,牙石依旧可能在你看不到的地方慢慢堆积。
再者,饮食习惯也对牙龈健康有很大影响。尽量少吃过于黏腻、甜腻的食物,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如西红柿、柑橘、猕猴桃等,有助于增强牙龈的抵抗力。戒烟限酒也很重要,吸烟者患牙周病的风险明显更高,而且病情也更容易加重,治疗效果也较差。
当然,如果你已经是牙龈反复出血,甚至伴随其他不适的情况,不要再犹豫自己是“上火”还是“炎症”,最明智的做法是去医院口腔科检查,找到真正的原因,才能对症处理。切勿拖延,以免小问题拖成大麻烦。
总之,牙龈出血不该被当成“正常现象”来看待。它可能只是“火气”引起的一时不适,也可能是牙周疾病的求救信号。与其自己胡乱吃降火药,不如走进医院做个检查,查清楚背后的原因。牙齿虽然是“硬”的,却禁不起“软”的伤害。保护牙龈,就是保护我们的整口牙。别让牙龈出血,成为你忽视健康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