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板是膝关节内的纤维软骨结构,对维持关节稳定性、缓冲震荡和分散负荷起着重要作用。随着运动人群增多和老龄化趋势,半月板损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但公众对其认知存在诸多偏差,导致损伤后处理不当或预防不足。
半月板位于股骨和胫骨之间,内外侧各一,呈半月形。其由纤维软骨构成,富含胶原纤维,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在膝关节活动时,半月板可随股骨髁的运动而滑动,减少关节面的摩擦;同时,它能将关节负荷分散到更大区域,降低软骨损伤的风险。此外,半月板还通过连接关节囊和韧带,辅助维持膝关节的稳定性,防止过度屈伸和旋转。
许多人认为半月板损伤是中老年人的专利,年轻人身体机能好,不易出现问题。但实际情况是,年轻人参与剧烈运动(如篮球、足球、滑雪)的频率高,在运动中膝关节突然扭转、过度屈伸时,半月板承受的压力瞬间增大,极易造成撕裂。
部分人在出现膝关节疼痛后,认为只是轻微劳损,休息几天即可恢复,无需就医检查。然而,半月板属于软骨组织,血液供应较差,一旦损伤很难自行修复。轻微疼痛可能是半月板撕裂的早期信号,若不及时诊断和处理,损伤可能逐渐加重,甚至引发关节软骨磨损、滑膜炎等并发症,增加后续治疗难度。
有人认为,半月板损伤与运动量直接相关,运动量越大,损伤风险越高,这种观点并不准确。合理的运动强度和方式反而能增强膝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提高半月板的稳定性。真正的风险在于运动前准备不足、动作不规范或突然增加运动强度。
部分患者在接受半月板修复手术后,认为手术成功就意味着可以立即恢复以往的运动强度。实际上,术后康复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半月板愈合需要一定时间,过早进行剧烈运动可能导致修复部位再次撕裂,术后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逐步恢复关节活动度和肌肉力量,通常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重返运动。
运动前热身可提高膝关节温度,增加关节液分泌,降低半月板黏滞性。热身包括动态拉伸、关节活动和轻度有氧运动,持续 10-15 分钟,使身体进入运动状态。避免未热身直接高强度运动,减少突然动作对半月板的冲击。
膝关节周围肌肉(如股四头肌、腘绳肌、臀肌)的力量是维持关节稳定的关键。通过系统的力量训练,可增强肌肉对膝关节的保护作用,降低半月板损伤风险。推荐的训练动作包括直腿抬高、靠墙静蹲、侧平板支撑等,每周训练 3-4 次,每次 20-30 分钟,训练时注意动作标准,避免过度负荷。
不同运动对膝关节的压力差异较大。跑步、跳跃等高强度运动对半月板的负荷较高,而游泳、骑自行车等低冲击运动则更为安全。运动时应根据自身身体状况选择合适的项目,并控制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突然增加运动量或进行超出能力范围的动作。
长期保持不良姿势会增加膝关节的慢性损伤风险。例如,久坐时膝关节弯曲过久,会导致半月板血液循环不畅;频繁蹲跪或负重搬运,会使半月板承受持续压力。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每隔一段时间起身活动膝关节。搬运重物时,尽量借助腿部力量,减少膝关节的负担。
当膝关节出现轻微酸胀或疼痛时,应及时停止活动,进行休息和冷敷,缓解局部炎症反应。若不适持续超 24 小时,或出现关节卡顿、弹响等,应尽快就医,早期干预可防止损伤加重,保护半月板功能。
半月板损伤的防治需要建立在科学认知的基础上,纠正错误观念,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通过了解半月板的功能特点,避开认知误区,结合合理的运动等,能够显著降低损伤风险,保护膝关节健康。对于已发生损伤的患者,应及时就医,遵循专业指导进行治疗和康复,最大程度恢复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