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脑部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旨在向大众科普癫痫的相关知识,包括其定义、病因、发病机制、发作时的临床表现以及控制癫痫的有效手段等,以提高人们对癫痫的科学认识,助力癫痫患者更好地管理疾病,改善生活质量。
1癫痫概述
癫痫是由于大脑神经元异常过度放电所引起的慢性脑部疾病。这种异常放电干扰了大脑正常的神经活动,导致患者出现暂时性的脑功能障碍。癫痫的病因复杂多样,包括先天性脑发育异常、遗传因素、脑部外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脑血管疾病(如脑卒中)、脑肿瘤以及某些代谢性疾病(如低血糖、低钙血症)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其癫痫的病因也有所差异。例如,在儿童中,先天性因素和遗传因素较为常见;而在老年人中,脑血管疾病和脑肿瘤则是重要的致病因素。癫痫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主要涉及神经元兴奋性与抑制性失衡、神经递质异常、离子通道功能障碍以及神经网络异常重塑等多个方面。
2癫痫发作的临床表现
2.1 全身强直 -阵挛发作
这是癫痫患者最常见的一种发作类型,俗称“大发作”。发作时,患者会突然意识丧失,发出尖叫声,随后全身肌肉强直收缩,身体变得僵硬,同时可能伴有呼吸暂停、发绀,约持续10 - 20 秒后,肌肉进入阵挛期,即全身肌肉开始有节律地抽动,通常持续1 - 5分钟。在发作过程中,患者常出现舌咬伤、大小便失禁等情况。发作结束后,患者进入昏睡期,醒后会感到头痛、乏力,对发作过程毫无记忆。
2.2 失神发作
主要见于儿童,俗称“小发作”。发作时,患者正在进行的活动突然中断,表现为短暂的意识丧失,通常持续5 - 30秒。患者双眼凝视前方,呼之不应,手中持物可能掉落,但不会摔倒。发作后患者立即恢复意识,对发作过程毫无察觉,继续之前的活动。这种发作类型容易被忽视或误诊为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2.3 部分性发作
根据是否累及运动区或扩散至全身,部分性发作又可分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和复杂部分性发作。简单部分性发作时,患者的意识保持清晰,但会出现身体某一部分的运动、感觉异常,如口角抽动、手指抽动、一侧肢体麻木、针刺感,或出现幻觉、嗅觉异常等。复杂部分性发作则是在简单部分性发作的基础上,伴有意识障碍,患者可能会出现自动症,如无目的咀嚼、吞咽、摸索、徘徊等行为,对周围环境缺乏反应,事后无法回忆发作过程。部分性发作可能会进一步扩散,发展为全身强直- 阵挛发作,称为继发性全身强直- 阵挛发作。
3癫痫控制的有效手段
3.1 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有多种抗癫痫药物可供选择,如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苯妥英钠、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等。不同类型的癫痫发作适用的药物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卡马西平、丙戊酸钠是常用的初始治疗药物;对于失神发作,乙琥胺具有较好的疗效;而对于部分性发作,卡马西平、拉莫三嗪等药物常被选用。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发作类型、肝肾功能等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用药方案。一般从单一药物小剂量开始,逐渐增加剂量直至发作控制或达到最大耐受剂量,若单一药物疗效不佳,可考虑联合用药。同时,患者必须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停药,以免诱发癫痫发作。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血药浓度等指标,以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调整药物剂量。
3.2 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的主要目的是切除脑内引起癫痫发作的病灶,如脑肿瘤、海马硬化、脑皮质发育畸形等。手术前需要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脑电图监测、磁共振成像(MRI)、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等检查,以明确癫痫的起源区和功能区,确保手术既能切除病灶,又不会对患者的重要脑功能造成损害。常见的手术方式有颞叶切除术、额叶切除术、病灶切除术等。据统计,约50% - 70%的手术患者术后发作可以得到完全控制或显著减少。但手术也存在一定风险,如感染、出血、神经功能缺损等,因此需严格筛选手术适应证,由专业的神经外科团队实施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