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小感染诱发大危机,心脏病患者需警惕!

时间 :2025-02-28 作者 :马丛亮 来源: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日常生活中,普通感冒、牙龈发炎……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感染,大多数人只要简单处理很快就能痊愈。然而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这些小毛病有时却可能成为引发大危机的导火索甚至危及生命。这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有着充足医学依据的事实。了解其中的关联,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远离风险。

一、为什么感染对心脏病患者更危险?

人的身体在遭遇感染时,免疫系统会被激活,释放出大量炎症因子。这些因子虽然能帮助抵抗病原体,却也会对全身血管和器官产生影响。对于原本就存在动脉粥样硬化、心功能减退、心律失常等问题的心脏病患者来说,炎症反应往往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方面,感染导致血液中的炎症因子升高,促使血管内皮受损、斑块不稳定,容易诱发血栓形成。心脏冠状动脉如果因此堵塞,就可能出现心肌梗死。另一方面,感染过程中的高热、脱水、代谢紊乱,会加重心脏负担,使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恶化。此外某些细菌还可能直接感染心脏瓣膜,引发致命的感染性心内膜炎。

二、生活中的“小感染”需要重视

身体任何部位的感染都有可能通过血流影响心脏,尤其要注意以下几类高风险情况:

呼吸道感染:感冒、流感、肺炎等呼吸道感染在心脏病患者中最常见。研究表明,流感季节冠心病急性事件的发生率会显著升高。感染引起的发热和缺氧,会增加心脏耗氧量,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肺部感染还会加重心功能不全,导致严重呼吸困难。

口腔感染:牙龈炎、牙周病看似小事,却容易被忽视。细菌可通过受损的口腔黏膜进入血液,诱发心脏瓣膜感染,尤其是有人工瓣膜、瓣膜病史的患者风险更高。此外,慢性口腔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密切相关,间接增加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尿路感染:女性、糖尿病患者、长期卧床者容易发生尿路感染。若控制不及时,感染可扩散入血,引发菌血症,进一步诱发炎性反应综合征,导致血压下降、心功能恶化。

皮肤软组织感染:如皮肤破损、疖肿、足癣合并细菌感染,在糖尿病和外周血管病变患者中尤为常见。细菌毒素和炎症介质不仅影响局部,还能引起全身反应,增加心血管负担。

三、特殊人群要更加警惕

心脏病患者本身存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循环系统脆弱,特殊人群更应提高警惕:

老年人:免疫应答能力下降,感染更易扩散,同时心功能储备有限,更容易出现感染相关的心脏并发症。

合并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本身会削弱免疫功能,且容易合并血管病变,感染风险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双双升高。

人工心脏瓣膜、心脏支架植入患者:人工材料容易成为细菌的附着点,感染性心内膜炎风险显著增加,后果严重。

四、如何防患于未然?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勤洗手、注意口腔清洁,减少病原体进入体内的机会。定期牙科检查,及时处理口腔问题。

合理安排运动与休息。感染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保证充足休息,避免增加心脏负担。感染恢复期逐步恢复日常活动,关注身体信号。

重视早期症状,及早就医。心脏病患者如出现发热、咳嗽、尿频尿急、皮肤红肿、牙龈出血等感染相关症状,不可自行拖延,应尽早就医评估。必要时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明确感染范围和严重程度,及时启动抗感染治疗。

规范用药,切忌自行停药。部分患者在感染期间因食欲不振、担心药物副作用,擅自停用降压药、抗心律失常药、抗凝药,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感染期间药物调整应由专业医生指导,不能自行更改。

结语:“小感染”未必“小问题”。对于心脏病患者而言任何感染都可能打破身体脆弱的平衡诱发严重并发症,唯有做到“心中有数,行之有方”,才能最大程度降低感染带来的心脏风险,守护心脏健康每一天。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