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老人发生髋部骨折,该如何抉择?

时间 :2025-02-28 作者 :贾鹏 来源: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某,84岁,晨起在家中不慎滑倒,髋部剧痛,无法站立。家属送往医院后诊断为髋部骨折建议手术治疗。子女们遂即面临艰难抉择:该让84岁高龄且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多年的母亲接受手术,还是选择看似“稳妥”的保守治疗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随着老龄化的加重,骨质疏松的发病率逐年升高。髋部骨折通常发生骨质疏松的老年人不慎跌倒是常见的原因。老年髋部骨折因其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被称作“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那么,在面对“髋部骨折”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呢?

一、走出误区,看清真相

误区1“保守治疗不就是躺着养吗?”

这是许多家属的第一反应。然而,现实远非如此。保守治疗需要患者长期卧床这就可能导致一系列并发症的出现:

肺部感染:痰液蓄积咳嗽无力,极易出现肺部感染,严重者可能出现全身感染甚至呼吸系统的衰竭

深静脉血栓与肺栓塞: 下肢血流缓慢淤滞,加之创伤后的高凝状态,悄然形成。一旦脱落则可能发生致命性的肺栓塞,瞬间夺走病人的生命

压疮(褥疮): 骨骼突出部位持续受压,皮肤和皮下组织缺血坏死,形成经久难愈的创面,并且极易继发严重感染

泌尿系感染: 卧床排尿困难,长期留置尿管增加泌尿系感染风险

误区2:“保守治疗虽然慢点,但更安全。”

所述,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明,保守治疗的风险(死亡率和致残率)远高于手术治疗。 所谓“安全”只是表象,其背后的并发症才是“罪魁祸首”

误区3:“这么大年纪了,经不起手术折腾。”

年龄本身并非手术禁忌。大量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即使是90岁甚至百岁以上的高龄患者,在妥善的围手术期管理下,依然能很好的耐受手术并获得较大收益。

误区4:“老人本来就走不了路,手术没意义。”

即使骨折前已无法行走,手术在缓解疼痛、方便护理(翻身、清洁、换尿布)、预防压疮和肺部感染等卧床并发症、减轻家人照顾等方面,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二、手术的核心价值

手术是名副其实的“救命”手段大量研究表明,尽早手术可显著降低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一年内的死亡

1.快速缓解剧痛: 骨折的固定或关节置换,能迅速、有效地消除因骨折部位不稳所带来的剧烈疼痛

2.早期活动,打破恶性循环: 这是手术最核心的优势。现代手术技术(如微创内固定、人工股骨头置换/全髋关节置换)的目标是实现术后24-48小时患者可在床上或家属的辅助下下床活动从而有效预防上述卧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3.改善生活质量,维护患者的尊严: 恢复坐、站、行走能力,意味着生活能够自理或部分自理,减少对家人的依赖,维护老人的自尊和独立感。

三、理性看待,积极应对

1.风险确实存在: 麻醉风险、术中术后出血、感染、原有基础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加重等都是潜在的风险与患者术前的整体健康状况密切相关

2.风险可控可降:现代老年髋部骨折强调多学科协作的治疗模式整合骨科、麻醉科、心内、呼吸内科、内分泌、重症医学科、康复科、营养科等学科共同参与治疗目标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调整到相对最佳的手术状态,并为整个围手术期的治疗保驾护航。

3.权衡风险收益比:患者确实存在严重的基础疾病,手术耐受力极差,应综合考虑风险收益比此时,医患双方应充分沟通,共同决定选择手术还是保守治疗。

手术治疗虽非毫无风险,但对于绝大多数髋部骨折的老年患者早期手术是打破“人生最后一次骨折”魔咒、重获希望的关键所在。不应将年龄作为评判手术与否的主要参考指标。毕竟,生命的价值从不因年龄而褪色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