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急性中毒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及解毒要点

时间 :2025-02-28 作者 :高桂田 来源:青岛市黄岛区中医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急性中毒是一种常见的急危重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意外事故、误服药物、接触有毒物质等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急性中毒的发生。一旦出现急性中毒情况,及时有效的急诊急救护理以及科学合理的解毒措施至关重要,能够迅速稳定患者的病情。因此,本文探讨急性中毒患者的急诊急救护理及解毒要点,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

1急性中毒概述

急性中毒是指机体在短时间内接触到较大量有毒物质后,迅速出现的全身性病理生理改变。中毒的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药物中毒,如镇静催眠药、抗抑郁药等过量服用;毒物中毒,像农药(有机磷、敌百虫等)、工业毒物(苯、氰化物等)以及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毒物(一氧化碳、酒精等)引起的中毒。不同毒物的中毒机制各异,有些毒物会直接对细胞造成损伤,破坏细胞结构和功能;有些则会干扰体内重要的酶系统,影响正常的代谢过程;还有的会与体内的生物大分子结合,产生有毒性的代谢产物。

2急性中毒的急救护理措施

2.1 评估与监测

当急性中毒患者送达急诊后,护理人员应立即进行全面而快速的评估。首先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判断患者是否处于生命危险状态。在急救过程中,持续监测生命体征变化,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瞳孔变化、皮肤黏膜颜色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如心率突然增快、血压下降、血氧饱和度降低、意识转为昏迷等,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采取相应的抢救措施。

2.2 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对于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要立即给予吸氧,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吸氧方式,如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并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以确保机体足够的氧供。对于循环系统不稳定,出现休克症状的患者,迅速建立通静脉路,遵医嘱给予补液、升压药物等治疗,调整输液速度和药物剂量,维持有效的循环血量和血压稳定。同时,要注意患者的保暖,防止体温过低加重病情。

2.3 促进毒物排出

在患者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后,应采取措施促进体内毒物的排出。对于口服中毒且神志清醒的患者,可采用催吐的方法,刺激咽后壁促使呕吐,将胃内毒物排出部分。但需要注意,对于某些特殊毒物(如强酸强碱等腐蚀性毒物)中毒或者患者出现意识障碍、抽搐等情况时,禁忌催吐,以免造成食管、胃等部位的二次损伤或误吸。洗胃也是常用的促进毒物排出的方法之一,一般在中毒6小时内进行效果较好。根据毒物的性质选择合适的洗胃液,如清水、温开水、特定的解毒剂洗胃液等,通过洗胃管将洗胃液注入胃内,然后吸出,反复冲洗,直到洗出液澄清无味为止。

3急性中毒后的科学解毒手段

3.1 特效解毒剂的应用

针对不同的毒物,临床上有多种特效解毒剂可供选择。例如,有机磷农药中毒时,阿托品和胆碱酯酶复活剂(如解磷定、氯解磷定)是常用的解毒药物。阿托品能阻断乙酰胆碱对副交感神经的激动作用,缓解毒蕈碱样症状,如瞳孔缩小、流涎、出汗、支气管痉挛等;胆碱酯酶复活剂则可以恢复被有机磷抑制的胆碱酯酶的活性,减轻烟碱样症状和呼吸肌麻痹等症状。对于氰化物中毒,亚硝酸钠-硫代硫酸钠序列疗法是经典的解毒方法,亚硝酸钠可将血红蛋白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与氰离子结合形成氰高铁血红蛋白,使其失去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的能力,随后硫代硫酸钠能将氰离子转化为毒性较低的硫氰酸盐,经尿液排出体外。

3.2 对症治疗

除了使用特效解毒剂外,对症治疗是急性中毒救治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出现惊厥的患者,可给予地西泮等镇静止惊药物;若患者发生脑水肿,需使用甘露醇、呋塞米等脱水剂降低颅内压;针对心律失常的情况,根据具体的心律失常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利多卡因用于室性心律失常等。同时,积极要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根据患者的血液生化指标,合理补充钾、钠、氯等电解质,调节酸碱平衡,以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