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影像学检查作为临床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儿童生理、心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在影像学检查过程中需要采取更多的针对性措施,才能够保证儿童的身心健康和检查的准确性。
一、儿童影像学检查的特殊性
1.生长发育阶段的动态差异
(1)儿童器官位置、大小随年龄变化显著。例如,新生儿肾脏位置较低,婴幼儿头颅骨骼未完全闭合,这些特点可能影响影像解读。
(3)疾病谱差异:儿童以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感染性疾病(如肺炎)为主,而成人则更多见肿瘤、退行性疾病。
2.辐射敏感性
儿童细胞分裂活跃、器官发育中,对电离辐射更敏感。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指出,儿童对辐射的敏感性是成人的2-10倍,且辐射效应可能延迟数十年显现(如癌症风险)。
3.儿童配合度不足
儿童可能因恐惧、陌生环境或检查要求(如长时间静止)无法配合。例如,MRI检查需患儿在狭小空间内保持静止15-60分钟,常需深度镇静。
二、儿童影像学检查的安全措施
1检查前准备
(1)着装与配饰管理
-去除金属物品:检查部位避免穿戴含金属的衣物(如拉链、纽扣)、饰品(如项链、发卡),以防伪影干扰诊断。
-简化着装:建议穿单薄衣物,避免厚重外套或毛衣。
(2)镇静/麻醉选择
-短时检查(如X线):通常无需镇静,通过安抚或快速拍摄完成。
-长时检查(如MRI、CT):
(3)水合氯醛灌肠:适用于6月龄以上儿童,需提前清空肠道以防药物排出。
(4)麻醉医师参与:对不配合儿童,由专业麻醉医师评估风险后实施镇静,确保呼吸、循环稳定。
(5)禁食与健康评估
-禁食要求:镇静前禁食4-6小时(主食)、禁饮2小时,以防呕吐误吸。
-健康筛查:检查前评估有无感冒、哮喘等疾病,避免镇静风险。
2.检查中防护
(1)辐射防护原则
-优先无辐射检查:如超声(无创、无辐射)用于腹部、心脏检查;MRI(无电离辐射)用于神经系统、软组织病变。
-低剂量CT协议:采用儿童专用低剂量扫描模式,精准限定扫描范围,避免重复曝光。
-敏感部位屏蔽:对甲状腺、性腺等辐射敏感器官,使用铅围裙、护具遮挡。
(2)金属物品管理:MRI检查前严格去除所有金属物品(包括含金属的内衣、隐形眼镜),以防灼伤或设备损坏。
(3)生命体征监测:镇静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率、血氧饱和度,配备抢救设备(如吸痰器、氧气),确保安全。
3.检查后护理
(1)观察与复苏
-镇静后需观察30分钟以上,确认儿童完全清醒、无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后再离开。
-特殊体位:呕吐时需将头部偏向一侧,防止误吸。
(2)饮食恢复:从流质食物(如温开水)逐步过渡到固体食物,避免腹胀。
(3)影像资料管理:保存检查报告和影像资料(如光盘、云存储),避免重复检查。
4.家长参与
(1)知情同意:医生需向家长解释检查必要性、风险及替代方案(如超声替代CT),共同权衡利弊。
(2)陪同与安抚:家长可陪同检查(如MRI),但需穿戴防护装备,同时通过语言、肢体接触安抚儿童情绪。
(3)观察与反馈:检查后密切观察儿童状态,如出现呼吸急促、面色青紫等异常,需立即就医。
总之,儿童影像学检查需要兼顾需求与安全的标准,通过精细化检查前准备、家长参与等多种措施,才能够为儿童健康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