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脊髓损伤康复护理——从“躺平”到“站起来”的希望之路

时间 :2025-02-28 作者 :裴蕾 来源:广西北海市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一场意外,可能让脊髓——这条人体内至关重要的“信息高速公路”遭受重创。脊髓损伤常常意味着肢体功能的障碍,行动变得异常艰难。然而,请记住,这并非故事的终点!科学、系统且充满关爱的康复护理,正是点燃希望的火种,它能引领受伤者一步步走出“躺平”的困境,重拾“站起来”的能力与尊严,最终回归更有质量的生活。这篇文章,就带大家深入了解这条充满挑战但也充满希望的康复之路。

一、脊髓损伤是怎么回事?

想象一下,脊髓就像大脑指挥全身的“高速光缆”。一旦这条光缆因外力或疾病受损(结构破坏或功能中断),信息的双向传递就会被迫“切断”,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①信号中断:大脑发出的“动起来”指令传不到手脚(导致瘫痪),同时,手脚的冷热痛痒等感觉信息也传不回大脑(造成麻木,或出现异常疼痛)。仿佛身体的一部分“失联”了。

②身体“管家”乱了套:控制大小便、调节体温血压的自主神经系统也会失控。可能出现大小便困难甚至失禁,体温调节失常(怕冷怕热),血压可能突然升降(比如坐起时头晕目眩)。

③恢复的现实挑战:完全性脊髓损伤(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的患者,恢复独立行走能力的比例相对较低(根据最新权威数据,如WHO2024,约在5%左右)。这凸显了预防和早期积极康复的极端重要性。

但希望之光从未熄灭,科学家和康复工作者们不断寻找突破口!

①激活“备用线路”:通过电动踏车、电刺激等方法,可以锻炼损伤周围残留的神经,让它们“代劳”传递信号。

②抓紧黄金时间:受伤后6个月内是康复关键期,抓紧强化训练能提升20%-40%的自理能力。

③科技助一臂之力:外骨骼机器人能帮助截瘫患者站立行走,脑机接口技术甚至能实现“意念”控制设备。

二、康复护理怎么做?

康复护理不是简单的照顾,而是一门专业的科学,是帮助伤者重获功能、尊严和希望的核心力量。它需要专业康复团队的精准指导,更需要家人朋友无微不至的支持与耐心陪伴。以下关键环节,环环相扣:

1、姿势调整要勤快  睡硬板床,别睡软床垫;每2小时帮患者翻身一次,预防压疮;逐步抬高床头练习坐起,保持关节在正确位置,防止僵硬变形。

2、关节活动不能停即使自己动不了,也要由他人或借助仪器帮助活动全身关节,防止僵硬水肿。从大关节(肩、髋)到小关节(手、脚)都要动到,动作轻柔缓慢。特别注意:肩膀要保护好,避免下垂疼痛;双腿稍微分开(像“稍息”),膝盖微弯,用垫子支撑保持舒适姿势;活动髋关节时幅度要小,避免扭伤;胸椎骨折患者活动腿时,需有人固定好受伤的背部。

3、肌肉锻炼分层次  动不了? 借助器械(如悬吊带)辅助完成坐起躺下等动作,保持关节灵活。能动一点?用哑铃、弹力带等做抗阻训练,刺激肌肉生长,增强力量。这是恢复力气的重要方法!上半身能动?重点练好胳膊和腰腹核心力量(如练背阔肌、腹横肌),利用上半身带动下半身活动。

5、呼吸训练保健康  腹式呼吸: 手放肚子上,鼻子吸气让肚子鼓起来,停5秒,再慢慢用嘴呼气。每天多练。有效咳嗽:坐直或半躺稍前倾,深呼吸几次,吸足气后憋一下,用手压住上腹部下方,用力咳嗽2-3次把痰咳出。吹气球:深吸气后用力吹气球(选大小合适的),尽量吹大,锻炼肺活量。这些都能防肺部感染。

6、站起行走是目标(需专业指导)通常在伤后1个月左右开始尝试。先借助平衡杠练习站稳,颈部以下能活动的朋友,可在治疗师帮助下,借助轮椅移动。先练站稳,然后根据情况佩戴合适的支具保护关节。

结语:拥抱希望,照亮未来

脊髓损伤虽然严重,但科学、持续、充满关爱的康复护理,是点燃希望、从“躺平”走向“站起来”的关键旅程。了解这些康复护理的核心知识,不仅是为了更好地配合专业治疗,更是为了在漫长的康复旅程中,给予伤者最有力的支撑,重获生活技能与尊严、最终拥抱一个更有质量、更有希望的未来。康复之路虽长,但每一步向前,都是生命的闪光。希望,永不熄灭!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