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突发性休克,生命急刹车

时间 :2025-02-28 作者 :邢莹 来源: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突发性休克(Shock)是临床中十分凶险的急症,是因各种原因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注骤降,继而引发细胞代谢紊乱、多脏器功能障碍,甚至迅速威胁生命。休克如同给人体踩下急刹车,必须早期识别、及时救治,否则后果严重。

一、休克的病因与临床分类

休克本质上是组织灌注不足所致,而导致这种灌注不足的根本原因主要包括血容量减少、心泵功能衰竭、外周血管广泛扩张以及微循环障碍等,因此临床上根据病因将休克分为四大类型,帮助我们有针对性地开展识别与治疗。

低血容量性休克:该类型是临床中最常见的休克类型之一,多因大量失血(如消化道出血、外伤大出血)、严重脱水(如重度腹泻、高热出汗)等引起有效循环血量减少,导致静脉回心血量锐减,心排出量下降,进而组织灌注不足。

心源性休克:因心脏泵功能障碍导致心排出量骤降,如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心肌炎以及心脏破裂等,这类休克的根源是心脏收缩力减退或泵功能受限,治疗重点在于改善心功能,增加心排量。

分布性休克(感染性休克为代表):以外周血管广泛扩张为主要特征,常见于重症感染(脓毒症)、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脊髓损伤)等,这类休克中尽管血容量相对正常甚至增多,但因血管过度扩张,外周阻力骤降,血液分布失调,微循环灌注障碍明显。

梗阻性休克:由机械性梗阻影响心脏前负荷或心排出量,如大量肺栓塞、张力性气胸、心脏填塞、限制性心包炎等,这类休克需紧急解除梗阻,否则恶化迅速。

各类型休克虽病因各异,核心均是组织器官灌注受损,这也是其诊断与治疗的核心原则。

二、休克的病理生理机制与临床表现

休克发生后,机体迅速启动代偿机制,包括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抗利尿激素释放等,以维持关键脏器(如脑、心、肾)的血供。然而,当原发病因未能及时去除,代偿机制耗竭,微循环持续障碍将导致组织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损伤,最后进入不可逆阶段。

代偿期:早期患者可出现烦躁、心率增快、呼吸加深加快、皮肤苍白湿冷、尿量减少等。这一时期通过积极治疗仍可完全逆转。

进展期:当组织灌注明显恶化,患者开始出现神志淡漠、四肢湿冷、血压明显下降、尿量显著减少,酸中毒、凝血障碍、缺氧性细胞损伤加剧。

不可逆期:如未能及时有效干预,细胞和组织广泛坏死,出现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衰竭(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急性肾损伤、脑水肿),最终导致死亡。

这一演变过程反映出休克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必须在早期识别并果断治疗,防止进入不可逆阶段。

三、现场识别与规范救治策略

突发性休克常出现在医院急诊室,也可能发生在事故现场、家庭中。因此掌握识别与初步处置的方法,有助于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救命时间。

快速识别休克信号:现场识别休克,首先是检查意识状态、皮肤温度、脉搏特征、呼吸频率以及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若患者出现神志改变、皮肤苍白湿冷、脉搏细弱且快、呼吸浅快、尿量明显减少,需高度怀疑休克。

立即实施初步抢救措施:现场救治需争分夺秒。首先保证气道通畅,给予吸氧,迅速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晶体液以扩充血容量,如为外出血则需及时止血包扎,如有心源性因素则严密监测心电图,针对可能存在的心律失常给予药物控制;如为感染性休克,必须尽早采集血培养并启动广谱抗生素治疗,辅以液体复苏及升压药物支持循环;如为过敏性休克,则需肌注肾上腺素,辅以糖皮质激素与抗组胺药物。

监测与转运:休克患者属于重症患者,应持续监测生命体征与出入量,确保组织灌注与氧供需平衡,监测乳酸、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以指导治疗。院前急救需尽快将患者转运至有救治能力的医院,途中保持静脉通路通畅与呼吸循环支持。

结语

突发性休克是严重威胁生命的临床紧急状况,只有提高公众对休克相关知识的认识,规范现场识别与处置,医患共同努力,才能在黄金时间为生命赢得宝贵机会,降低死亡率与致残率,守护健康与生命安全。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