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刀落下,并非战斗的终点,而是一场无声战役的开始。一个潜伏的敌人——术后感染,正伺机而动。它能让一场完美的手术功亏一篑,是所有康复者必须严防死守的关隘。那么,这个看不见的“战场”究竟是怎样的?我们又该如何构筑防线,打赢这场“术后保卫战”呢?
1.认识我们的“敌人”:术后感染是什么?
简单来说,术后感染就是手术切口或身体其他部位在术后被细菌等微生物入侵,并繁殖生长,引发了身体的炎症反应。
这些“不速之客”从何而来?
外部入侵:来自周围环境的细菌,如空气、物体表面,甚至是探视者的手上。
内部潜伏:我们每个人的皮肤、鼻腔、肠道里都存在着大量细菌。手术打破了皮肤这道天然屏障,这些平时与我们“和平共处”的细菌就可能趁虚而入,在伤口处“作乱”。
手术本身会暂时削弱人体的免疫力,这为细菌的入侵和繁殖创造了“可乘之机”。
2.战前准备:术前,我们能做什么?
打仗要“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预防术后感染,从术前就要开始准备。
增强“兵力”——改善营养状况: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也是抵抗感染的基础。术前应保证均衡饮食,特别是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如鱼、肉、蛋、奶),它是伤口愈合最重要的“建筑材料”。营养不良的“士兵”是打不赢仗的。
稳定“后方”——控制基础疾病:如果您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请务必在术前与医生配合,将其控制在理想范围。尤其是高血糖,会严重削弱白细胞的战斗力,并为细菌提供丰富的“养料”,是术后感染的头号帮凶。
净化“环境”——戒烟戒酒: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严重阻碍伤口愈合。酒精则会干扰免疫系统。术前至少戒烟2-4周,能显著降低感染风险。
清洁“战场”——搞好个人卫生:遵医嘱进行术前皮肤准备,例如使用特定的抗菌沐浴露洗澡,可以有效减少皮肤表面的细菌数量。
3.战时配合:术中,医生在做什么?
在手术室内,您可能处于麻醉状态,但您的医疗团队正在进行着最严格的“防御工事”。
无菌操作:从手术室的空气净化,到手术器械的严格消毒,再到医生护士的洗手、穿戴无菌手术衣和手套,每一个环节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隔绝细菌。
预防性用药:在某些类型的手术前,医生会给您使用“预防性抗生素”,就像在敌人可能出现的路径上提前埋下“地雷”,以消灭术中可能进入体内的少量细菌。
4.战后守卫:术后,这几点是重中之重!
这是患者和家属参与度最高,也是最关键的阶段。您的每一个行为,都可能影响这场“保卫战”的最终结局。
关键点一:手卫生——最简单、最有效的武器
这是预防术后感染的“黄金法则”,没有之一!
自己:在接触伤口、更换敷料前后,必须用肥皂和流动水或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彻底清洁双手。
家人和访客:在进入病房和接触患者前后,也必须洗手。不要随意触摸患者的伤口或引流管。
关键点二:伤口护理——保持“阵地”的清洁与干燥
潮湿温暖的环境是细菌滋生的温床。
保持干燥:遵医嘱保护好伤口敷料,避免被水浸湿。如果敷料意外弄湿或脱落,请立即通知护士处理。
切勿触碰:不要用手去触摸、搔抓、挤压伤口。好奇心可能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科学换药:由医护人员根据伤口情况进行换药。除非医生特别指导,否则不要自行揭开敷料“查看”或涂抹任何药膏、药粉。
关键点三:识别“警报”信号——及时发现“敌情”
学会观察伤口,一旦发现以下任何“警报”信号,请立即告知医生或护士:
红:伤口周围皮肤发红,且范围扩大。
肿:伤口区域出现异常肿胀。
热:触摸伤口周围皮肤感觉发烫。
痛:伤口疼痛加剧,而不是随时间减轻。
脓:伤口有黄色、绿色或有异味的液体(脓液)渗出。
发烧:体温升高,超过38℃。
关键点四:遵从医嘱——严格执行“作战计划”
按时用药:如果医生开了抗生素,请务必按时、按剂量、按疗程服完,切勿自行停药或减量,以免产生耐药性。
合理活动:遵医嘱进行适当的下床活动,促进血液循环,有助于康复和预防并发症。
定期复查:按时返回医院复查,让医生评估您的恢复情况。
5.结语
手术成功是攻坚战,术后防感染则是持久战。它需要医护、患者与家属的协同作战。请记住,您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这场“战场”上最重要的守卫者。守好这三道关,才能赢得最终的康复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