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临床医疗场景里,肠外营养液是维持无法正常经胃肠道摄取营养患者生命、助力其康复的关键“营养武器”,当患者因疾病、手术或创伤,胃肠道功能受损无法正常进食或进食量难以满足身体需求时,肠外营养液就成为重要的营养补充途径,不过,肠外营养液使用过程复杂,涉及多个关键环节,稍有疏忽就可能引发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所以,掌握其安全合理使用方法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都极为重要,接下来就让我带大家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一、明确适应证与禁忌证
(一)适应证
1.胃肠道功能障碍:像短肠综合征、胃肠道瘘、炎性肠病等疾病,会使患者胃肠道无法正常吸收营养,此时肠外营养液可绕过胃肠道,直接为患者提供所需营养。
2.严重营养不良:肿瘤、慢性消耗性疾病等导致的严重营养不良患者,肠外营养液能在短期内迅速补充营养,改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3.大手术或创伤后:大型手术或严重创伤后,患者身体处于高代谢状态,对营养需求大增,而胃肠道功能可能受抑制,使用肠外营养液能满足身体对营养的迫切需求,促进伤口愈合和身体恢复。
4.不能或不愿经口进食:意识障碍、吞咽困难等无法经口进食,或因心理因素不愿进食的患者,肠外营养液可作为营养来源。
(二)禁忌证
1.严重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未纠正:此时使用肠外营养液,可能进一步加重紊乱,危及患者生命,
2.严重循环功能衰竭:如心源性休克、失血性休克等,患者血液循环不稳定,无法保证营养液有效输注和利用,还可能增加心脏负担,
3.肝肾功能衰竭:肝肾功能衰竭患者对营养物质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肠外营养液可能导致营养物质蓄积,加重肝肾功能损害,
二、选择合适的输注途径与方式
(一)输注途径
1.中心静脉导管:适用于需长期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液渗透压高或输注速度快的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可直接将营养液输送到上腔静脉,避免高渗营养液对外周静脉的刺激,常见的有颈内静脉导管、锁骨下静脉导管和股静脉导管等。
2.外周静脉导管:适用于短期肠外营养支持、营养液渗透压低的患者,外周静脉导管操作简单,但长期使用可能导致外周静脉炎等并发症。
(二)输注方式
1.全营养混合液(TNA)输注:将葡萄糖、脂肪乳剂、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所有营养成分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个容器中,通过输液泵持续、均匀输注,这种方式可减少感染机会,降低代谢并发症发生率,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输注方式。
2.单瓶输注:分别将各种营养成分以单瓶形式输注给患者,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但容易出现营养素配比不合理、代谢并发症增多等问题,一般仅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结束语
肠外营养液在临床治疗中作用重大,但其安全合理使用需要医护人员具备专业知识和临床经验,医护人员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制定个体化配方,选择合适输注途径和方式,并加强使用过程中的监测和护理,患者和家属也应积极配合,了解相关知识,共同确保患者的营养支持和治疗安全,发挥肠外营养液的治疗作用,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