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颅脑损伤重症护理,预防脑压升高很重要

时间 :2024-09-29 作者 :蒋连芳 来源:​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桂林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颅脑损伤是一种严重的创伤性疾病,可能导致严重的脑部损害,甚至威胁生命。重症护理中,预防颅内压(ICP)升高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死亡率。以下将详细探讨颅脑损伤重症护理中,如何有效预防脑压升高,以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恢复。

1.颅脑损伤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颅脑损伤可能导致一系列复杂的病理变化,包括脑水肿、脑出血和脑组织损伤。这些变化会引发颅内压升高,从而对患者的生存和恢复产生严重影响。

脑水肿是指脑组织的体积增大,导致脑组织间隙的扩展和对周围结构的压迫。这种情况会显著增加颅内压,进一步加剧脑组织的压迫和损伤。脑水肿通常是由于脑组织内液体的异常积累或脑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的。

脑出血则是由于血管破裂导致血液泄漏到脑组织内,这不仅直接增加了颅内的血容量,还可能形成血肿,进一步挤压和损害脑组织。出血所引发的颅内压升高常常加重脑水肿的情况,使得颅内压不断升高,从而加剧脑功能的损害。

脑组织损伤则直接损害脑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导致神经功能的障碍。这种损伤可能是由于创伤性事件、缺血或其他病理过程引起的。脑组织损伤通常伴随着局部或广泛的脑功能障碍,影响患者的认知、运动和其他神经功能。

这些病理生理变化不仅使颅内压升高,还会对脑组织的正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

2.监测颅内压的必要性

颅内压的实时监测是重症护理中的关键环节。颅内压监测通常通过颅内压传感器实现,这种设备可以直接测量颅腔内的压力。实时监测数据能够帮助医护人员了解颅内压的变化趋势,并及时调整治疗策略。定期的颅脑影像学检查,如CTMRI,也有助于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和变化,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3.预防脑压升高的护理措施

1)保持适当的体位

头部抬高30度的体位可以有效减少脑部血流量,从而降低颅内压。此体位有助于促进静脉回流,减少颅内血容量。应避免头部过度倾斜或旋转,以防止颈部静脉回流受阻,造成颅内压进一步升高。

2)控制呼吸

呼吸管理对于控制颅内压至关重要。应避免患者出现低氧血症或二氧化碳潴留,这些情况会导致脑血管扩张,增加颅内压。通过保持适当的通气和氧合,能够减少脑血管扩张,从而有助于降低颅内压。必要时可以进行机械通气,以确保呼吸稳定。

3)管理液体摄入

液体管理是预防颅内压升高的关键。应控制液体摄入量,避免过度输液引起体液潴留,从而导致脑水肿。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Furosemide),可以有效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此外,应定期监测电解质水平和体液平衡,及时调整液体治疗方案。

4)药物治疗

脱水药物如甘露醇和呋塞米常用于降低颅内压。甘露醇通过引起血管内脱水,减少脑水肿;呋塞米则通过利尿作用,降低体液负荷,减轻脑水肿。同时,合理使用镇静药物可以减少应激反应,降低颅内压。

5)避免剧烈活动

避免患者进行剧烈运动和其他可能引起颅内压波动的活动,如剧烈咳嗽和呕吐。这些活动可能导致颅内压瞬间升高,对患者造成不良影响。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状态,并对可能引发颅内压升高的因素采取预防措施。

4.预警与处理

即使采取了所有预防措施,仍需警惕颅内压升高的征兆。常见的预警信号包括意识水平的变化、瞳孔大小和反应异常、血压波动等。一旦发现这些异常,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例如进一步的影像学检查、调整药物治疗或进行外科干预。迅速而准确的处理对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总结

颅脑损伤重症护理中,预防脑压升高是保障患者安全和促进恢复的核心任务。通过实时监测颅内压、保持适当体位、控制呼吸、管理液体、合理使用药物等多方面的综合措施,可以有效降低颅内压,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在实际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需保持高度警惕,确保每项措施都得到有效落实,以最大程度地保护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