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糖化血红蛋白,你了解是什么吗?糖化血红蛋白不仅是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之一,也是评估血糖控制水平的重要评价指标。下面带大家一起了解糖化血红蛋白的相关知识。
一、什么是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红蛋白(HbA1c)是人类血液中葡萄糖与红细胞中血红蛋白形成的非酶触的稳定糖基化产物,是判定糖尿病长期控制的良好指标,被誉为“糖尿病监测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一旦形成,即存在于红细胞120天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并与血糖浓度成正比。国际专家组建议糖化血红蛋白的正规表达为HbA1c,也可简写成A1c。形成糖化血红蛋白的非酶反应具有持续、缓慢、不可逆的特点,因此糖化血红蛋白的含量是由过去的而非即时的血糖浓度所决定,与检查中的干扰因素,例如是否空腹、是否使用胰岛素、是否服用降糖药物等因素无关。
一般认为,糖化血红蛋白浓度可有效反映过去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因此,是反应长期血糖控制平均水平的重要标准。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高低呈正相关,血糖浓度越高,被糖化的血红蛋白(即HbA1c)也就越高,临床用糖化血红蛋白占总蛋白的百分比来反映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
二、HbA1c的临床意义
(1)客观反映血糖控制总体状况,评估治疗方案对血糖控制的有效程度。糖化血红蛋白不受偶尔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响,可以客观反映被检测者过去一段时期内(8-12周)的平均血糖水平。
(2)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在临床治疗中,如能同时测定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可以更加全面地判断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当空腹血糖超过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时,则表明近期血糖控制不好,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相反,如果空腹血糖低于糖化血红蛋白对应的预测值,甚至达到正常标准,则显示近期血糖控制良好,治疗方案合适。
(3)鉴别是否为应激性高血糖。应激状态(如严重感染、急性心脑血管卒中、严重创伤、剧烈疼痛等情况)下,可引起暂时性的血糖增高,很容易被误诊为糖尿病,此时,通过检测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很容易将两者区分开来。
(4)预测慢性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几率。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并发症尤其是微血管病变关系密切,糖化血红蛋白越高,罹患并发症的风险越大。
(5)作为糖尿病的诊断指标。与血糖这种瞬时指标相比,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慢性血糖水平的稳定指标,更符合糖尿病定义,而且可以更好地反映长期血糖水平和慢性并发症风险。
三、HbA1c的检测方法与影响因素
HHbA1c的检测方法可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根据所带的电荷不同可分为离子交换层析法和毛细管电泳法。一类是由于结构不同可分为免疫法、亲和层析法和酶法。还有一类是化学分析技术,其中有比色法和分光光度法。由于各个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不同,导致同一样本HbA1c的检测结果会有不同,因此同一患者HbA1c的监测应使用同一种检测方法,当检测方法不同时,需结合多方面综合考虑,再做出正确的判断。
HbA1c的影响因素可分为方法学特异的因素和非方法学特异的因素:
方法学特异的因素有:血红蛋白的变异体、血红蛋白的衍生物、Schiff碱、胎儿血红蛋白的HbF、严重的黄疸、高血脂。
非方法学特异的因素有:改变了红细胞寿命的生理条件可影响HbA1c的结果;因妊娠期Hb浓度偏低,HbA1c的值会较正常人低;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影响HbA1c的结果,例如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抑制血红蛋白糖基化,而使HbA1c结果偏低。
四、检测HbA1c的优势
由于测量方便,很多患者对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在内的点血糖已经很熟悉了,在日常管理中,也会关注餐前或餐后血糖水平的变化,但却忽略了HbA1c的监测。事实上,静脉和指尖测得的点血糖水平,反应的是患者瞬时的血糖浓度,并且容易受外界诸多因素(如进食、手术应激等)影响。而HbA1c则可以较为稳定的反映患者较长一段时间内血糖的平均水平,且不易受偶然因素的影响。所以HbA1c被认为是衡量糖尿病控制水平的“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