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中医带您了解关于胃炎常识

时间 :2024-07-15 作者 :金晓军 来源: 桓台县中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相信不少人在日常生活过程中,都会出现肚子疼的情况,大多数肚子疼都是由于胃部引起的。一般情况下,人们出现肚子疼的第一反应就是吃坏肚子了,拉一拉肚子就好了。但是,也有可能肚子疼是因为胃炎!胃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胃粘膜发生了炎症。通常情况下,患了胃炎的患者都会出现恶心呕吐、腹部疼痛、食欲不振等情况,不但会影响患者的饮食状况,还会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所以,得了胃炎千万要注意,要及时就医,及时治疗,避免病情恶化。

在中医中,根据患者的病症不同,胃炎也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种类型,湿热互结症状。这类胃炎会出现的症状主要包括胃部疼痛灼热、腹胀、泛恶、干呕、渴不欲饮、口苦口臭、尿黄、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等症状,而造成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1)胃部疼痛灼热、腹胀:湿热内结,气机不畅。(2)泛恶、干呕:胃气上逆。(3)渴不欲饮、口苦口臭:湿热内盛,津不上承。(4)尿黄:湿热下注。(5)肠鸣漉漉、便溏或便秘:湿热伤及肠道,转化失常。(6)舌质红、边尖深红、苔黄腻:湿热内结之象。

第二种类型,肝胃气滞症状。这类胃炎会出现的症状主要包括胃部疼痛、连及胁肋、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等,而造成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1)胃部疼痛、连及胁肋:肝失疏泄,气机不畅。(2)胀闷不适、食后尤甚、嗳气嘈杂、呕恶泛酸: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3)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肝胃气滞之象。

第三种类型,脾胃虚寒症状。这类胃炎会出现的症状主要包括胃痛隐隐、喜暖喜按、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四肢酸软、畏寒喜暖、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等,而造成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1)胃痛隐隐:脾胃阳虚,脉络失于温养。(2)喜暖喜按:脾胃虚则喜按,脾胃寒则喜暖。(3)食后胀满、呕吐清涎、纳食减少、腹泻便溏:脾虚运化迟缓,水饮停胃。(4)四肢酸软:脾主四肢,脾虚则酸软。(5)畏寒喜暖:阳虚则生内寒。(6)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中虚有寒,脾阳不振之征。

第四种类型,胃阴亏损症状。这类胃炎会出现的症状主要包括胃部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食后饱胀、干呕嗳气、口干舌燥、渴喜冷饮、便干、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等,而造成这些症状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种:(1)胃部疼痛隐隐、似饥而不欲食:胃阴受伤,胃络失养。(2)食后饱胀、干呕嗳气:胃失和降导致。(3)口干舌燥、渴喜冷饮:阴虚津少导致。(4)便干:肠道失润。(5)舌红少津有裂纹、脉细数:阴虚之象。

胃炎作为消化道疾病的一种,往往迁延不愈,病程时间偏长。而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相比,不良反应较小、安全性较高,治疗时间更符合该疾病的病程时间。因此,中医治疗胃炎,对于大多数人而言较为稳妥。在中医中认为,胃得降则和,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所以,胃炎患者才常常会出现嗳气、反酸等症状,在治疗上,应遵循清热化湿、理气降逆的治疗原则,在药物选择上,以轻清流动之药为主,忌用黏咸呆滞之药,以防助湿碍胃。通常情况下,临床上常用于胃炎的治疗中药主要有苏梗、佛手片或者砂仁、陈皮。

1)苏梗、佛手片:在治疗胃炎的中药中,苏梗、佛手片是首选药,这两种药物都有行气和胃的功效,能够有效消除胃胀、嗳气等症状;若病人出现舌苔腻的情况,可增用藿梗,该药物的作用是提高整体药效的化湿功效。此外,还可以联合苏梗共同用药,能起到抑菌的作用。(2)砂仁、陈皮:砂仁和陈皮这两味中药都具有理气、化湿的作用。作为一味芳香健胃药,砂仁联合陈皮进行共同用药,能提高整体治疗的抑菌、抗溃疡的功效,进一步提高胃肠的运化功能。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