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疗领域,感染科护士作为与传染病患者直接接触的重要群体,其职业暴露的风险不容忽视。它不仅威胁着护士的身体健康,还可能影响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行。因此,了解和掌握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及其防范措施,对于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医疗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
1、生物性危险因素
由于护士在工作中需要频繁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这些物质中可能含有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一旦护士的皮肤或黏膜接触到这些污染物,就有可能造成职业暴露,导致感染疾病。
2、物理性危险因素
物理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锐器伤、紫外线照射等。锐器伤是感染科护士最常见的职业暴露之一,如被针头、刀片、缝合针等锐器刺伤和划伤。这些锐器可能携带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物,从而增加护士感染的风险。此外,紫外线照射也是感染科护士常见的物理性暴露因素,长期接触紫外线可能导致皮肤损伤、眼部损伤等。
3、化学性危险因素
化学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各种消毒剂、药物等。感染科护士在工作中需要经常使用各种消毒剂进行环境消毒、器械消毒等,这些消毒剂可能具有刺激性、腐蚀性等特点,对护士的皮肤、呼吸道等造成损伤。同时,护士在配制、使用药物过程中也可能发生药物外溅、泄漏等情况,导致护士的化学性暴露。
4、生理、心理、社会因素
感染科护士的工作强度大、工作压力大,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导致身心疲惫、抵抗力下降。此外,工作量超负荷、倒班频繁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护士的生物钟紊乱、睡眠质量下降等生理问题。同时,社会对传染病的恐惧和歧视也可能对护士造成心理压力和社会压力。
二、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防范措施
1、强化安全质量教育,增强护理安全意识
医院应定期举办安全质量教育讲座,加强护士对职业暴露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通过案例分析、安全操作规程学习等方式,增强护士的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2、保证手的卫生和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
手卫生是预防职业暴露的重要措施之一。感染科护士应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洗手,确保手的卫生。在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污染物时,应戴手套、帽子、防护镜等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污染物。操作完毕后,应立即脱去手套并用快速消毒液进行手消毒。当手有破损时,应采取创可贴等保护措施后再戴双层手套。
3、加强对传染科常用消毒剂的管理
医院应加强对传染科常用消毒剂的管理,确保消毒剂的安全使用。使用的消毒容器应加盖、放置在固定的房间,避免消毒剂外泄。在捞取器械时应戴无菌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不可直接用手接触消毒剂。从消毒容器中拿取物品时动作应迅速,尽量减少接触消毒剂的时间。浸泡过的器械应在保存或使用时用生理盐水或无菌蒸馏水冲洗彻底。如果不慎将消毒剂溅到皮肤破损的部位或黏膜上应立即用大量的清水冲洗防止灼伤皮肤。
4、建立完整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
医院应建立完整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应立即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感染管理科应根据具体情况对暴露者进行风险评估、处理或到专科治疗。
5、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
医院应加强对感染科护士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操作培训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同时关注护士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为护士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疏导帮助护士缓解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6、合理安排护士班次和工作量
医院应合理安排护士班次和工作量避免护士因工作强度过大而导致身心疲惫和抵抗力下降。
总之,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是多方面的,需要医院和护士共同努力采取多种措施进行防范。通过加强安全质量教育、保证手的卫生和防护用具的正确使用、加强对传染科常用消毒剂的管理、建立完整的职业暴露报告流程以及提高护士的业务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科护士职业暴露的风险保障护士的身体健康和医疗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