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人都在经受胆囊结石的困扰,但是由于他们中的大多数对于胆囊结石相关知识,缺乏正确的认知,所以会导致疾病的发展,使得他们的身心遭受疾病的摧残。基于此,本文旨在通过介绍胆囊结石诊断与治疗,希望能对大家正确认识胆囊结石,正确防治胆囊结石提供有用的帮助。
一、胆石的分类:根据胆石所包含的化学成分的不同,可分为三类。
1. 胆固醇结石 组成成分以胆固醇为主,其含量占80%以上。形状和大小不一,多呈圆形、椭圆形或多面体形。X线检查多不显影,约80%的胆固醇结石位于胆囊内,70%以上的胆囊结石属于胆固醇结石。
2. 胆色素结石 组成成分以胆色素为主,又可分为黑色胆色素结石和棕色胆色素结石。其中黑色胆色素结石质硬,多呈圆球状,由各种钙盐、不溶性黑色素多聚体及粘液糖蛋白组成,绝大多数出现于胆囊内,常见于溶血病及肝硬化患者。棕色胆色素结石形状大小不一,质软,易碎,常见为多发。松软不成形的胆色素结石,形似泥沙,又称泥沙样结石,常与胆道感染有关,多发生于胆管内。
3. 混合性结石 常有胆固醇、胆色素及钙盐等多种成分混合而成。因含钙盐成分较多,X线检查多可显影。约60%的混合性结石发生于胆囊内,40%出现在胆管内。
二、胆囊结石的定义:是指胆囊内发生结石的疾病,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多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结石为主的混合性结石,约占全部胆石的50%-60%。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和营养状况的改善,胆囊结石的发病率高于胆管结石,胆固醇结石的发病率比胆色素结石高。
三、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同,将胆囊结石分为无症状型和有症状型两大类。
1. 无症状型胆囊结石 临床上约有20%-40%的胆囊结石患者可终身无症状或仅有一般的上腹部不适症状,而没有胆绞痛,胰腺炎,急性胆囊炎等症状,仅在查体、其他检查或手术中发现,称为无症状型胆囊结石或静息性胆囊结石。
2. 有症状型胆囊结石 有症状型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多与结石的大小、部位,是否合并梗阻、感染以及胆囊的功能有关。
(1)胆绞痛:为其典型表现,当进食油腻食物或饱餐后,胆囊收缩,或体位发生改变时,胆囊结石移位,嵌顿于胆囊颈部或壶腹部,胆囊内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内压升高,胆囊平滑肌痉挛收缩所致。多表现为突然发作的剧烈疼痛,疼痛部位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多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重,常伴恶心、呕吐及右侧肩背部放射痛。
(2)胃肠道症状:多表现为轻微的消化道症状,但进食油腻食物后,常出现上腹部饱胀、隐痛不适,常伴呃逆、暧气等症状,常被当作慢性胃病治疗。
(3)其他症状:较小的结石,可通过胆囊管排入胆总管内,而继发胆管结石,可引起阻塞性黄疸、胆道感染、胆源性胰腺炎等相关症状;胆囊结石及炎症的反复刺激,长期以往,可诱发胆囊癌变。
四、胆囊结石的诊断:虽然典型的临床表现可以为胆囊结石的诊断提供相关线索,但是最终确诊还要借助相关影像学辅助检查。
1. B超检查:是胆囊结石的首选检查方法,确诊率可达95%以上,是一种无创、快速且准确的检查方法。
2. CT或核磁共振检查:费用相对较高,检查阳性率不及B超,对合并胰腺炎及胆管结石患者,有助于进一步明确诊断。
五、治疗:胆囊切除是治疗胆囊结石的首选方法,疗效确切。
1. 无症状的胆囊结石 一般认为不需要立即行胆囊切除,但需要随访观察,等其出现临床症状后,在考虑行胆囊切除。但在出现以下情况时,可采取预防性胆囊切除:1)合并糖尿病;2)较大的胆囊结石,结石直径大于2.5cm;3)瓷性胆囊;4)上腹部手术时发现的胆囊结石;5)胆囊无功能,即口服胆囊造影剂胆囊不显影。
2. 有症状的胆囊结石 因及时行胆囊切除术。
1)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术,因手术创伤较大,目前多不作为首选。
2)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LC),因手术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目前作为胆囊手术的“金标准”。
3. 对于年老体弱,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可考虑行中西医结合溶石疗法。
附胆囊相关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