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夏季,也进入了蜱虫活跃的季节,人们在野外劳作、游玩时,咦,啥时候身上叮了个小虫子,怎么还没啥感觉?仔细一看,原来是个蜱虫!这时就得小心了,蜱虫能传播多种病原体,导致人感染发病,尤其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简称发热伴),严重时可以导致死亡!现在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发热伴吧。
一、什么是发热伴?
发热伴是由一种新型布尼亚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以发热和血小板减少为主要特征,多发于夏秋季,部分患者病情较重且发展迅速,可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如果诊治不及时,病死率高达20%。目前认为蜱是重要的传播途径。
二、什么是蜱?
蜱俗称壁虱、扁虱、草爬子、狗豆子等等,一般呈红褐色或灰褐色,长卵圆形,背腹扁平,从芝麻粒大到米粒大不等,吸饱血后,虫体膨胀后如黄豆大小。蜱主要生活在森林、灌木丛、草原、山区和丘陵等草木茂盛的地方,择机附着在动物身上吸食血液,哺乳类、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动物均可被附着,也叮咬人吸血。
三、蜱叮咬人后,会出现哪些症状表现?
蜱经常侵袭人体,常附着在皮肤薄嫩或不易被搔抓之处,如头皮、耳后、腰部、腋窝、腹股沟及脚踝下方等部位,叮咬吸血时多无痛感,故不易被发现。被蜱叮咬后最初反应是伤口中心有硬心,周围有红斑环,几天后这个症状有可能随着蜱的脱落而消失,也有可能进一步发展成长久的丘疹或瘤状突起,并发痒,痒感可持续数个星期,甚至形成溃疡。
四、哪些人容易患发热伴?
人群对该病普遍易感,每个人都有感染的风险,在丘陵、山地、森林等地区生产、生活的人群感染风险更高。老年人、既往有基础疾病的人、免疫力低下的人等体质弱的人员患该病后,更容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五、如何做好防护措施?
(一)做好个人防护。户外劳动或旅游时,应当尽量避免在草地、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在草地、树林等环境活动时应穿长袖衣服,不要穿凉鞋,要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要穿浅色衣服,便于查看有无蜱附着;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这样蜱不易粘附。裸露的皮肤可涂抹含避蚊胺(DEET,只推荐2岁以上年龄的人员使用)的驱避剂或花露水,可维持数小时有效。露营装备可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都市中除大型公园、植被茂盛地区外,一般社区内极少有蜱类生存,无需过分担心生活在都市里会感染该病。但当携带宠物外出到蜱类活动地区旅行时,除个人要做好个人防护外,离开时还要仔细检查宠物体表是否有蜱附着。
(二)蜱叮咬后的处理。在野外劳作或活动后,应仔细检查身体和衣物,看是否有蜱叮咬或附着,发现蜱后要立即清除,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夹取后烧死。一旦发现蜱已叮进皮肤,要用镊子或其他工具去除,不要生拉硬拽,以免拽伤皮肤或将蜱的口器留在皮肤内,也不要用烟头灼烧等方法,以免刺激虫体分泌更多唾液,必要时要到医院,由医生进行处理,然后做局部消毒处理。
(三)及时就医。有野外劳动或活动史,尤其是有明确蜱叮咬史时,要随时观察身体状况,如果出现发热、叮咬部位发炎破溃及红斑等症状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并及时告知医生野外劳动或活动史以及蜱叮咬史,以便医生及时作出诊断,避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四)保持环境卫生,防蜱灭蜱。保持居家环境卫生,及时清理庭院内外的杂草、垃圾,打扫干净禽畜圈舍,避免蜱滋生。家畜、家禽等尽量采用圈养,减少野外放牧,若发现家中宠物、牲畜身上有蜱寄生时可以用镊子摘除或用灭蜱药剂进行喷洒涂抹。
(五)陪护人员要提高防护意识。参与护理该病病人的亲属等陪护人员要避免直接接触患者,尤其注意避免直接接触患者血液等体液,确需接触时要带手套;如果不慎接触患者体液,应及时清洗消毒,清洗消毒前不要接触自己身体粘膜部位,例如摸嘴唇、揉眼睛、挖鼻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