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咳嗽两周还没好?当心“百日咳”!

时间 :2024-05-08 作者 :欧阳江峰 来源:诸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有人说,“我咳嗽两周了怎么还没好,到了晚上更严重,大夫说我是百日咳,百日咳不是小孩儿得的病吗?”还真可能是百日咳!有人说,“孩子班里好几个孩子咳嗽,他也开始了”。警惕,有可能是百日咳!“百日咳”到底是个啥?一起来看看吧。

一、百日咳是个啥?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鲍特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程较长,未经治疗咳嗽症状可持续2-3个月,故名“百日咳”,典型病例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以及咳嗽终止时伴有鸡鸣样吸气吼声,夜间咳嗽加重,咳出大量粘痰或呕吐为结束。

二、百日咳的传染源是什么?

患者、带菌者都是百日咳的传染源,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尤以潜伏期末到病后卡他期2-3周内传染性最强。

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今年我国很多地区都出现百日咳发病率上升的情况,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及成年人已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

三、百日咳是如何传播的?

百日咳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密切接触传播。

四、哪些人群更容易感染?一旦感染,哪些人群更危险?

各年龄人群都可以感染发病,因为传染性较强,学龄期儿童一旦感染,极易在班级内形成聚集甚至暴发疫情。

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因为接种过疫苗或者自然感染过,一般症状不典型,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2-3周。无免疫史的新生儿和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并发症也多见于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以肺炎最常见,也可并发肺不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肺动脉高压、窒息和脑病等,尤其是百日咳脑病可表现为惊厥、抽搐、高热、昏迷等,恢复后可能会遗留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五、百日咳病程那么长,不同时期有哪些表现?

1、潜伏期

潜伏期5-21天,一般为7-14天。

2、卡他期

表现为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持续1-2周。

3、痉咳期

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嗽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痉咳次数随病情发展而增多。常在咳嗽后出现呕吐,可致舌系带溃疡,面部、眼睑浮肿,眼结膜出血,鼻衄,重者颅内出血。新生儿和6月龄以下婴儿咳嗽后常会引起发绀、呼吸暂停、惊厥、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此期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

4、恢复期

痉咳逐渐缓解,咳嗽强度减弱,发作次数减少,鸡鸣样吼声逐渐消失,阵发性痉咳症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六、如何预防百日咳?

1、婴幼儿规范接种疫苗

及时接种疫苗是防控百日咳最有效的措施。按时带孩子完成全流程百日咳-白喉-破伤风联合疫苗(百白破疫苗)接种,可以很大程度预防百日咳。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

2、做好日常防护,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儿童、孕妇、年老体弱者等易感人群,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在公共场所注意戴好口罩,避免跟咳嗽患者接触。多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合理膳食,食用营养丰富及易消化食物,如面条、米粥、蒸蛋等,少量多餐,避免呕吐;加强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

七、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

如果咳嗽持续2周以上、伴有痉挛且比较剧烈,夜间加重的,或身边有类似病例后自己也出现咳嗽,应主动前往医院就诊。一旦确诊为百日咳,除了按医嘱规范服药外,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一定要及时隔离,居室消毒通风,要隔离至痉咳后21天(或有效抗生素治疗后5天),尽量单间居住,避免和家中其他成员接触,尤其是小年龄儿童和婴幼儿,避免交叉感染。

2、尽量保持环境舒适安静,减少外界刺激诱发咳嗽。

3、当发生痉咳时,要让患儿侧卧或趴在家长肩上,防止呕吐物误吸,同时拍背帮助排痰。对于夜间咳嗽频繁影响睡眠的患儿,可以用枕头等物品将患儿的上半身略垫高一些,以缓解症状。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