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您一定听说过“脑梗塞”“心肌梗塞”这些常见的词,那您听过“肺栓塞”吗?脑梗、心梗尽管也是发生突然,但大多发生在患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等疾病的老年人身上。但肺栓塞的可怕之处在于,它可以发生在不分性别、年龄、种族的任何人身上,尤其是因疾病或手术住院的患者。肺栓塞的凶险程度一点也不比心梗、脑梗轻,但大家对这一疾病的知晓程度却很低,今天就带大家走近这个“潜在杀手”——肺栓塞。
DVT,全称DeepVenousThrombosis,中文名叫深静脉血栓。简单说,就是我们的深静脉里形成了血栓,就像水管里长了水垢一样。这个血栓如果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随着血液流动,跑到别的地方去,其中最危险的就是跑到肺里,形成肺栓塞。所谓“病在腿上,险在肺里”。当人长时间久坐、卧床、身体不活动,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过慢,血液瘀滞,从而使下肢静脉血液发生凝固形成血栓(深静脉血栓形成)。如突然站立或者是活动后,血栓有可能脱落,随着血液流动进入肺循环,造成肺栓塞。
那么,肺栓塞有哪些症状呢?最常见的就是呼吸困难、胸痛和咳嗽。肺栓塞往往起病比较突然,患者突然发生不明原因的虚脱,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症状。甚至会出现晕厥,大咯血。常见的还有脑缺氧的症状,表现为患者极度的焦虑不安,恐惧,恶心,抽搐和昏迷。还有急性的疼痛,可表现为胸痛,肩痛,颈部痛,心前区及上腹部的疼痛。在临床上根据肺栓塞栓子大小以及阻塞的部位不同,症状表现各有不同。但是晕厥极有可能是急性肺栓塞唯一或者是首发的症状。
良好的生活方式、及时治疗原发病,对预防肺栓塞有帮助,具体的预防措施如下:
(1)患有下肢静脉血栓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凝药物。患者抗凝药物的选择要根据患者病情、临床指征、个人经济状况和医疗资源等情况综合考虑,并由医生指导下决定。
(2)体重正常的人也需要适当控制饮食、适量运动,防止肥胖。肥胖是因为体内脂肪多,影响血液循环,导致血管变窄。人体内有许多可以增加血容量的物质,如血容量、血管紧张素等,在肥胖时增加得最多,这些物质可使血液粘度增高,从而促进血栓形成。如果是高危人群(如有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应进行预防治疗,这样可以减少肺栓塞的发生。如果没有上述疾病的人,应该在平时多注意预防肺栓塞。在日常生活中,应该避免久坐、久站和长时间站立等姿势。当长时间坐着或站着时,应每隔一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当腿部肿胀或疼痛时,应立即就医并告诉医生你的情况。
(3)有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的病人,需要服用抗凝药物。遗传性抗凝血酶缺乏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病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含量较低,容易出现血栓。这种情况下,要想预防血栓,必须服用抗凝药物,
(4)不要久坐,适当活动,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研究表明,长途旅行接连数小时的久坐可使得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增加大约3倍。旅行时间与深静脉血栓风险之间存在正相关的关联,旅行时间每增加2小时,患病风险增加18%。久坐不动,下肢静脉血液容易淤滞进而凝固,导致下肢深静脉内形成血栓。一旦突然起身活动,伴随着血栓的瞬间脱落,栓子顺着体循环血流回流至肺动脉,导致肺栓塞突发。
(5)长期卧床的患者可以穿预防血栓的弹力袜。长期卧床或久坐的患者应尽早进行下肢肌肉运动及被动运动。对因疾病无法下床活动者,应穿弹力袜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对久坐的患者,应避免久坐超过1小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久站和久坐,注意多喝水,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避免吸烟和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做下肢血管超声检查,早期发现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从而及早治疗,降低肺栓塞风险。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大家能够对DVT和肺栓塞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更加重视自己的健康。记住,健康不是儿戏,预防胜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