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与人们的精神直接相连,所以情绪也会对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比较大的影响,负面情绪过多也是病情反复的关键因素,在我国中医经典理论著作《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过“情志致病”的说法。
性格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人在社会活动中一定会产生情绪,如果情绪波动过于激烈或者是情绪波动时间过长的话,有可能导致出现阴阳失调、气血不和、脏腑功能失常等情况,从而使患者产生疾病。随着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能够发现各种疾病都与性格和情绪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2.中医如何理解看待情绪与疾病的关系
2.1喜伤心
《灵枢·本神》曾提出过:“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一般来讲,正常的喜悦对心神有利,但是过度狂喜则会导致伤心,使心气涣散而不收,精神错乱而不聚。
2.2怒伤肝
《素问·举痛论》曾提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肝主藏血,能够疏泄情志活动。如果说过于愤怒,则容易导致肝气逆乱,肝气上逆,窜于两肋,可能会出现胁肋胀痛等情况。过于愤怒后肝气犯肺,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咳喘的情况;如果肝气郁结在颈部或者咽喉,与痰搏结可能会造成瘿瘤或梅核气;如果肝气犯胃的话,可能会导致出现腹胀不适、食欲减退、呕血腹泻等情况。过于生气愤怒会使患者情绪激动,注意力不能集中,如果长期处于愤怒的状态下,气不宣泄,则会出现情绪抑郁、闷闷不乐,气郁化火,出现口苦口干等症状。在中医中认为,乳腺癌以及甲状腺结节等疾病都与频繁生气有关。
2.3悲伤肺
《素问·举痛论》中提到“悲则心系急,肺布叶举而上焦不通,营卫不散,热气在中,故气消矣。”中医认为悲为肺志,肺主治节,主周身之气。如果长期处于过度悲伤的话,会导致人意志消沉、肺气耗散。中医认为失音等都与悲伤肺气有关。
2.4忧伤脾
《素问·举痛论》中提出“思则心有所有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如果忧思过度的话就可能会造成神聚志凝,气机不畅,运化失常。在中医中,脾胃是身体中焦的枢纽,与上焦和下焦相连,脾在中间运化,如果过于由于导致运化不开的话就可能在临床中表现为食欲减退,腹胀便秘,长期发展的话患者可能会出现神疲乏力、健忘、失眠等症状。
2.5恐伤肾
《灵枢·本神》讲:“恐惧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痠痿厥,精时自下”。恐为肾志,肾主藏精,主生殖,如果受到剧烈惊吓的话,可能会导致肾气不固。在临床中主要表现为生殖功能障碍,过于惊恐的话还会导致肾的气化功能异常而引起大小便失禁。
3.西医如何看待情绪与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关研究表明,在生气候心脏血流要比正常状态下增加一倍,并且心脏收缩力会极大增强,大量血液涌向心脏,心脏需要超负荷工作,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心律不齐、心肌缺血、胸闷气短等症状。正所谓“气大伤肝”,如果经常生气的话就会提高肝病发生的概率,甚至会发展为肝硬化。此外,不良情绪也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一定损伤,情绪是受多巴胺所控制的,多巴胺也会对身体中的其他激素造成影响,在生气时身体会分泌一种皮质激素,如果这种激素积累过多的话,就会对免疫细胞的运作造成一定阻碍。
结束语
情绪在人体日常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情志失调是很多疾病的诱发因素,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一定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态度,不要产生过于剧烈的情绪波动,避免对身体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