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广播电视报
hei_logo1
描述
描述

关于艾滋病的自我管理,你需要知道这些

时间 :2024-01-25 作者 :​ 吴登强 来源: 贵港市人民医院 浏览 : 分类 :健康科普

icon_pdf证书

艾滋病一直以来都是一种令人闻风丧胆的疾病,当前仍无有效的治愈手段,需要终身接受间歇性治疗。因此,在患病后患者不仅因病痛受到折磨,同时还会产生消极、悲观等不良情绪,承受较大的身体和心理压力。但对患者而言,有效地自我管理和健康维护,能够提升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寿命,在患者治疗和生存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支持作用。那么,艾滋病患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呢?这些知识你需要知道。

一、什么是艾滋病?

艾滋病,也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因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而引起的一种慢性且致命的传染病。HIV病毒人体免疫系统后,可使人逐渐丧失对疾病的抵御能力,而导致感染或肿瘤。艾滋病会对人体呼吸道、消化道、神经系统等造成损伤,也可直接损伤皮肤黏膜,或出现多种恶性肿瘤。

艾滋病作为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可通过性、血液、母婴等途径传播。其中,性传播是艾滋病病毒主要的传播途径,可通过性接触方式传播,且性伴侣越多,感染的风险就更高;血液传播,主要是通过共用注射器、输入被污染的血液,使用未经严格消毒的针灸、手术、穿耳等侵入性器械,而引起的病毒传播;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女性,可将病毒通过怀孕、分泌、哺乳等传染给婴儿。

二、得了艾滋病,如何进行自我管理?

1、进行自我心理调适

艾滋病在当前仍然属于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人们对该疾病难免存在恐惧心理,因此,艾滋病患者会承受较大的心理压力,经常伴随恐惧、绝望、悲观心理,同时也会产生自卑心理,害怕与他人社交。进行积极的自我心理调适是艾滋病自我管理中的重点管理内容,使患者保持良好积极的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防护,延长生存时间,改善生命治疗。

正确科学地认识艾滋病,知晓艾滋病感染途径、治疗方法等,以更好地管理自身健康。同时,明确通过及时正规的治疗能够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命,减轻恐惧和不安,到正规医院接受规范的治疗。遵从医嘱服用抗病毒药物、免疫调节药物等,以控制疾病的进展。日常生活中注意自身行为习惯,避免将病毒传播给他人,尤其在性行为正确规范使用安全套;就诊治疗中告知医护人员自己属于病毒感染者,提醒做好防护措施和消毒工作。可通过旅游、听音乐、参加公益事业等方式,分散自身对疾病的注意力,减轻心理压力,调整心态和情绪,寻求自我价值和追求的实现,提高生命质量。另外,患者可寻求心理支持,如接受专业心理咨询,或参与病友交流会等,得到支持与关怀,缓解心理压力。

2、定期接受检查检测

艾滋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检查,检查项目有血常规、肝功、肾功、抗体情况等,以了解病情变化情况,了解病毒载量,评估治疗效果,根据结果更换或调整药物治疗。同时,艾滋病患者免疫功能较低,容易诱发其他感染,如感染结核病等,定期检查能够及时发现其他病毒入侵感染情况,起到早发现、早治疗的效果,以预防其他感染发生。

3、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早睡早起,能够增强免疫力,使患者保持健康的状态,同时减轻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每天11点前保证入睡,使肝脏等器官得到充分休息,避免发生器官功能下降等不良情况。注意日常饮食,摄入充足的营养,以维持机体生理活动的需求。坚持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身体素质,一般,每天应进行半小时左右的运动,患者应根据自身年龄、身体素质等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运动以微微出汗为宜,避免过于劳累。戒烟、戒酒,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烟草中含有尼古丁等致癌物,对身体各脏器可产生损害;而酒精对肝脏损害较为明显,因此,艾滋病患者应戒烟戒酒,减轻对器官的损伤。

4、避免发生高危性行为

除了HIV病毒经性行为传播外,如HBVHPVHSV等多种病毒也可经性传播感染,HIV病毒感染后患者的正常免疫功能明显下降,一旦合并其他病毒感染,可加快疾病进展,加重疾病严重程度。因此,艾滋病患者仍需要注意自身性行为,避免发生高危性行为,以防止疾病进展。

艾滋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中,要求患者根据自身身体情况,主动参与和管理自身健康状态,有助于帮助患者进一步了解自身疾病,掌握药物使用方法、治疗方案,使其积极参与治疗,防止并发症的发生,避免病情恶化,同时防止疾病传染扩散。对艾滋病患者而言,自我管理可从自我心理调适、定期接受检查、保持良好习惯以及避免高危性行为几方面入手,改善患者健康状况,延长生存时间。


山东广播电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