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的气温变化是最无常的,有的时候穿厚一点,气温升高了;穿薄一点,温度又降低了;有一句俗语说:“春捂秋冻,一年无病”。春天是我们身体新陈代谢比较强的时候,所以应该注意的养生知识有很多。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些关于春季中医药养生的小知识。
1.春季养生科学饮食很重要
1.1早春应该多吃温补阳气的食物
早春之际,阴寒渐退,阳气开始升发,忽冷忽热之际。根据春夏养阳的理论,应该吃一些葱、姜、蒜、韭菜等,可以驱散阴寒,助春阳生发,并且还有杀菌预防疾病的作用,少吃性寒食物。
1.2仲春适宜滋补脾胃
古人曾经讲到,春应在肝。肝亢可伤脾,导致脾胃运作出现异常。这期间比较适合进食一些蜂蜜、大枣等滋补脾胃的食物,少吃太油腻不容易消化的食物。春季也是很多野菜生长的季节,就像鱼腥草、蕨菜、荠菜、竹笋、香椿等,应该不失时机的择食。
1.3暮春应该清淡饮食
接近夏天的时候,气温逐渐升高,这个时候应该以清淡饮食为主,适当的进食一些新鲜的蔬菜、水果,蛋白质类,也可以饮用一些绿豆汤、酸梅汤等防止体内积热。此时不宜进食羊肉、火锅等刺激辛辣的食物,避免邪热化火。
1.4养肝为首
肝脏是身体的一个很重要的器官,有调节气血的作用,可以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调畅情志、梳理气机。所以春季养肝得法,将给整年的健康打好基础。具体应该多吃一些温补阳气的食物,像大蒜有比较好的杀菌作用,能够促进新陈代谢,预防各类疾病;大葱也有很高的营养,能够预防呼吸道感染等疾病。少吃性寒的食物,像黄瓜、莲藕等。
1.5宜食多甜少酸
五味中酸味入肝,有收敛止泻的作用,易影响阳气的升发,肝旺能够伤及脾胃。所以酸类多食会造成肝火过旺,春季应该少食酸,甘味入脾有益于补益人体的脾胃之气,所以可以适当的进食一些甜食。
2.春季宜养诸不足
冬天我们身体脏器消耗比较多,然后由于春季阳气升发,可能会出现阴阳不调的情况,导致身体出现阳虚的表现。如脾阳虚的人会有气若少神、胃口不好、大便溏湿的表现,肾阳虚的人会有腰膝酸软、手足冰冷等表现。根据自然天气的变化,春天也是养诸不足的最佳时间。
3.防风
中医里讲到,春季为风邪主令。而“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来致病的主要原因。有中医专家讲到肌肤腠理疏松开放,春季人体阳气生发,会使外来风邪侵袭身体,引发各种病症,比如流行性感冒、肺炎、呼吸道感染等。这在中医中都属于温病的范围,正是春季的高发病。“外风”之外,还需防“内风”。有专家讲,风气痛于肝,肝阴不足或肝失所养,都会诱发肝风。肝风内中或肝风上扰,容易引发各种心血管类疾病。
4.防寒
春季来临的时候,天气的变化比较无常,初春防寒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有中医专家讲过,首先,防外寒,外界气温变化寒气入侵身体,易引起感冒等疾病;其次,防中寒,即为寒气所伤。寒伤阳,心属阳,寒气入侵身体,首先会入侵心脏,早春很容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大家都知道“春捂秋冻”,春捂可以达到防风防寒的作用,但不是随便“捂捂”就能达到保健的效果。捂的度就是不能过汗,如果天气很热了还里三层外三层的捂着,出很多汗就不好了。
俗话说,病从脚下起。现在很多年轻女孩,很早就开始穿单鞋,对身体非常不好。脚和小腿是人体三阴经和三阳经的总汇,小腿内侧为肝、脾、肾三阴经,外侧为胆、胃、膀胱三阳经,对人体来说非常重要,所以一定要注意保暖,不宜过早穿单鞋。
5.防火
中医里讲到,肝脏的病理机制为少虚多实。如春季身体调养不好,就可能导致肝火上升。有中医专家家讲到,五脏相通,肝火上升还会影响其他脏腑,引起胃火、心火、胆火等,出现烦躁、多梦、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口苦口干等不不良症状。并且存在阴虚体质的人,在春天还容易出现虚火上升的表现,出现耳鸣头晕、心慌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所以,防虚火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