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又称“中风”,每年5月25日是世界预防中风日。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6个人中,就有1人可能出现脑卒中。而平均每6秒钟,就有1人因脑卒中而死亡。近年来,我国中风的发病率直线上升,且发病年龄也趋于年轻化,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健康饮食结构、不良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
一、什么是脑中风?中风有哪些危害?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脑出血)或因脑血管阻塞(缺血性脑卒中,也就是脑梗死)导致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其中,超过80%的脑卒中是脑梗死。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的“五高”特点,被称为“无形杀手”,是威胁我国国民健康的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脑卒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后果严重,可导致肢体瘫痪、语言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精神抑郁等危害,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疾病和经济负担。
二、中风的危险因素有哪些?
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房颤、吸烟、酒精摄入、不合理膳食、超重或肥胖、久坐、运动缺乏、心理因素等。
三、怎样正确识别脑卒中?
脑卒中的症状主要包括突然出现的口眼歪斜、言语不利、一侧肢体无力或不灵、行走不稳、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头晕等。根据“中风120口诀”识别脑卒中早期症状简便有效。“中风120”口诀:“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2”代表“查两只手臂是否有单侧无力”;“0”代表“聆(零)听讲话是否清晰”。
四、患者及家属该如何配合医生快速完成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首先建议患者及家属尽量选择有卒中中心或设有急诊神经内科的医院。患者到达医院后,这时需要知情的家属尽快将详细、准确的发病情况告知接诊医生。有些家属来到医院后就急着做脑CT、脑磁共振等检查,不配合回答医生的问题,这反而会贻误病情,会造成医生的误判,耽误治疗。
五、以下的几种行为,会加速中风!
1、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流动变慢,身体的新陈代谢能力也会下降,导致血液中容易堆积一些“垃圾”、“毒素”,久而久之,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从而影响到心脏、大脑的供血供氧,增加血管堵塞的风险。2、吸烟:长期吸烟时,香烟中含有的多种有害物质可刺激、损伤血管内皮,还可降低血液中“好”胆固醇含量,使血液变得粘稠,血管壁堆积过多的脂类物质,加速血管硬化及斑块形成,最终诱发中风。3.长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酒精会引起全身各个系统损伤,造成代谢紊乱,加速血管硬化及斑块形成,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生。4、不良的饮食习惯:现代人喜欢吃高热量、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如汉堡、炸鸡、肥肉等,长期这种饮食结构可造成肥胖,造成高血脂,使血液变得粘稠,诱发血栓的形成。此外,火腿、熏肉、腊肉、咸菜等高盐食物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肾脏负担。而摄入过多的甜点、蛋糕、含糖饮料等高糖食物,可导致体内糖分超标,诱发糖尿病,从而增加中风的风险。
六、怎样预防脑卒中发生?
1.均衡饮食,避免长期大量进食高热量、高糖、高盐食物;少喝果汁、可乐以及雪碧等汽水,特别是冷饮,以免糖分以及电解质摄入过多而影响肠胃,继而导致消化不良。2.根据个人能力适度加强体育锻炼,每周至少2-3次中等以上体能运动(比如,慢跑、游泳、爬山30分钟以上);3.注意天气变化,冬季是中风的高发季节,夏季同样不能忽视,夏季不宜室内外温差过大,忽冷忽热对血管非常不利,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4.戒掉不良习惯,如吸烟、饮酒、久坐、长期熬夜、睡眠不足等;5.防止过度劳累;6.保持情绪稳定,避免大喜大悲、烦躁易怒、焦虑抑郁等;7.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早发现问题,早防范,早治疗。
结束语:中风病可防可控可治,一旦发现或怀疑出现症状,及时拨打120就医,切勿随意自行服药、等候观察、经验性理疗等错误处置,延误疾病的最佳治疗时机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