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关节骨折属于下肢骨折及关节内骨折,直接或间接的暴力冲击是导致患者踝关节骨折的主要原因,患者不仅骨骼受到损伤,通常还伴有关节软骨、软组织、周围韧带损伤。对于踝关节骨折,临床多采取复位+固定手术,以恢复踝关节原本的结构,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单纯的治疗是远远不够的,患者还需要在术后早期主动进行全面的、规范的康复训练,以促进踝关节功能的改善。那么,踝关节骨折有哪些术后康复要点呢?本文对此进行简单分析。
一、踝关节骨折后为什么要进行康复治疗
踝关节是人体最重要的负重关节之一,站立时全身重量都会落到踝关节上,而行走在时踝关节所承受的负荷值约为体质量的5倍,一旦发生骨折,患者的日常生活将会受到严重影响。虽然当前踝关节骨折手术方法有许多种,相关治疗技术也非常先进,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术后解剖复位良好,患者也或多或少地会出现一些踝关节功能障碍表现,如活动范围小、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而康复治疗正可以解决踝关节骨折患者的术后功能障碍问题,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二、如何在踝关节骨折术后进行康复治疗
1、体位护理
在术后的1周内,患者应该尽量平卧在硬垫床上,并将患肢抬高,使患肢稍高于心脏水平面,以促进肿胀的消退。待肿胀消退后,患者可采取坐位或半坐位,将患肢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确保患肢上无健侧肢体或其他重物压迫,以预防患肢愈合畸形。
2、加强观察
患者应在术后关注石膏固定部位的皮肤,如果皮肤上出现水泡、红肿、破溃,应从水泡中抽出液体,对破溃处涂抹药物并确保干燥整洁;同时,患者应注意观察内外踝是否受到压迫,如有则应及时更换衬垫,如果衬垫较薄,可使用更厚的衬垫,如果衬垫脱落,则重新将其垫好。此外,患者应认真体会石膏固定后的感觉,如果过紧,应该适当松解,以免影响局部血液供应,如果过松,则应重新固定,以免关节发生变形。最后,患者还应观察皮肤温度是否降低、皮肤色泽是否变得苍白或青紫、患肢是否感到剧痛以及手指末端的甲床是否血液充盈时间延长、脉搏是否减弱甚至是消失、脑供血是否受到影响,如果有,可能是由局部肢体肿胀、止血带使用错误、包扎固定过紧、血液循环异常等有关,患者应及时就诊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3、康复锻炼
术后1~2周内,踝关节骨折患者的切口疼痛和肢体肿胀会逐渐消退,此时患者可以基于医护人员的指导,进行患侧膝关节的伸屈活动练习,先进行床上膝关节伸屈训练,频率为20次/小时,如此不仅可以预防膝关节僵硬等并发症的发生,还能对下肢肌肉群进行锻炼,以改善骨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骨折和切口愈合的速度。
术后2~4周内,踝关节骨折患者的踝部肿胀程度得到明显改善,切口也愈合并拆线,同时对于骨折内固定较为牢靠的患者,医生也会将石膏或支具拆除,此时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踝关节的主动背伸训练、跖屈功能训练,即勾脚和蹬脚,频率为10~20次/小时。运动锻炼期间,患者应做到动作缓慢、循序渐进,如此不仅可以降低肌肉萎缩、下肢静脉血栓、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发生风险。
术后4~8周内,患者可主动前往医院进行复查,通过X线片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如果恢复良好,可扶双拐下床活动,对患肢进行无负重或部分负重的功能训练。如果患者能够熟练自如地使用拐杖,可在拐杖的支持下进行向前跨步、向后跨步、向侧方跨步等练习。每日3组,每组10~20次。在训练过程中,患者应注意站立时使用拐杖保护好自己,避免动作过快,以免发生跌倒。此外,骨折发生后及长期卧床均会影响下肢静脉回流,进而导致当日训练后踝部肿胀,对此患者可卧床,利用枕头等将患者患肢提高30~40度,以促进肿胀消退。
术后3月后,患者定期医院复查,若发现骨折愈合良好,可脱离拐杖,尝试正常步行。一般而言,术后6个月患者即可进行正常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