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肉是一种从黏膜表面畸形突出到达腔内部的突起样病变的统称。以结肠和直肠息肉为最多,小肠息肉较少。息肉主要分为是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时,称为肠息肉病。肠息肉病并没有明显的年龄层次划分,早期症状并不明显,且生较缓慢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一、病因
1.感染炎性息肉与肠道慢性炎症有关,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
2.年龄结直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
3.胚胎异常幼年性息肉病多为错构瘤,可能与胚胎发育异常有关。
4.生活习惯低食物纤维饮食与结直肠息肉有关;吸烟与腺瘤性息肉有密切关系。
5.遗传某些息肉病的发生与遗传有关,如家族性非息肉病大肠癌(HNPCC);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等。
二、分类
临床上息肉分为以下三类:肿瘤性息肉、非肿瘤性息肉、肠息肉病。
1.肿瘤性息肉
包括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混合型腺瘤。其中管状腺瘤最多见,无蒂腺瘤的癌变率较有蒂腺瘤高,腺瘤越大,癌变的可能性越大,腺瘤结构中绒毛状成分越多,癌变的可能性越大。
2.非肿瘤性息肉
与癌发生关系较少。包括幼年性息肉和炎性息肉。
3.肠息肉病
在肠道广泛出现数目多于100颗以上的息肉,并具有其特殊的临床表现时,称为肠息肉病。常见的有:①黑斑息肉病,是一种少见的显性遗传性疾病,特点为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伴口腔黏膜、口唇、口周、肛周及双手指掌、足底有黑色素沉着。②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常在青春发育期出现结、直肠腺瘤,甚至可满布所有结、直肠黏膜,如不及时治疗,终将发生癌变。
三、临床表现
1.部分肠息肉病病人无特异性临床表现,常在结肠镜检查或钡剂灌肠检查时发现。
2.部分病人有便频、便血、排便不尽感、黏液便,少数发生肠梗阻、穿孔。腺瘤性息肉有癌变倾向,晚期可发生癌变。
3.有家族性、遗性性息肉或息肉病病人,要进行家族的普查和随访。
四、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粪便潜血试验,其诊断意义有限,假阴性较多,阳性者可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
2.X线检查
X线钡剂灌肠虽能通过钡剂的充盈缺损敏感地发现大肠息肉,但对病变常常不能正确分类和定性。
3.内镜检查
内镜检查不仅可直视下观察大肠黏膜的微细病变,而且可通过组织活检和细胞学刷片检查而确定病变的性质,因此是发现和确诊大肠息肉的最重要手段。
五、临床诊断
1.便血或黏液血便史。
2.肛诊或肠镜发现息肉。
3.钡灌肠见充盈缺损。
4.病理诊断排除癌变。
六、治疗
根据息肉的部位、性质、大小、多少、有无并发症及病理性质决定治疗方案。
1.小息肉行结肠镜检查是予以摘除并送病检。
2.直径大于2cm的非腺瘤性息肉可采用结肠镜下分块切除。直径大于2cm的腺瘤,尤其是绒毛状腺瘤应手术切除:腹膜反折以下的经肛门局部切除,腹膜反折以上的应开腹切除或在腹腔镜下切除。
3.病理检查若腺瘤癌变穿透黏膜肌层或浸润黏膜下层则属浸润性癌,应按照结直肠癌治疗原则处理。腺瘤恶变若未穿透黏膜肌层、未侵犯小血管和淋巴、分化程度好、切缘无残留,摘除后不必再做外科手术,但应密切观察。
4.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如不治疗,最终可发生癌变,因此应尽可能在青春期内确诊并接受根治性手术。
5.黑斑息肉病的息肉多发并散在,胃多发性肠道错构瘤,一般不癌变,难以全部切除。无症状可做随访观察,若有症状可行息肉切除术或肠段切除术。
6.炎性息肉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炎症刺激消退后,息肉可自行消失;增生性息肉症状不明显,无需特殊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