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息肉是指发生于胃、肠粘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赘生物,它一般是良性的,但是在少数情况下也会恶变。胃肠息肉可能发生在胃、十二指肠、小肠、结肠和直肠,通常是良性的。胃肠息肉不是什么大病,但也不能忽视。
胃肠息肉一般都是良性的,但也有少数人会恶变,如果它长在胃或肠道内壁,就会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尤其是在进食时,可能会引起腹部疼痛、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的甚至还可能引起肠道出血或穿孔。
1、遗传
息肉是一种基因遗传性疾病,但它并不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也就是说,息肉不是一种遗传病,而是一种基因疾病。比如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种疾病一般与基因突变有关,如果一个家庭中有两个人患有这种疾病,那么这个家庭成员患这种疾病的风险会比其他人高出很多倍。如果一个人的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有FAP,那么这个人患FAP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出三倍左右。
但是这些家族成员并不一定会全部出现同样的情况。
2、饮食
如果平时爱吃辛辣刺激的食物,会增加胃肠负担,造成局部粘膜损伤,引起慢性炎症,从而引起息肉。
长期的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饮食会增加胃肠道负担,容易引起胃肠功能紊乱,导致胆汁分泌过多,引起胃肠道粘膜损伤。
另外,饮酒或吸烟会使胃粘膜充血肿胀,增加病变风险。
3、生活习惯
胃肠息肉的发病与饮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长期食用高脂肪、高蛋白、低纤维的饮食,或者食用过多辛辣刺激的食物,都会引起胃肠粘膜的损伤,导致炎症反应和刺激,从而诱发息肉。
同时,不良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等也会影响胃肠粘膜的修复和再生。这些因素会增加胃肠息肉的发病风险。
4、疾病
胃肠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长期慢性便秘、慢性腹泻、慢性阑尾炎、肠道炎症等都可能导致肠道粘膜水肿,继而形成息肉。
此外,患者的年龄、性别、家族史也是影响胃肠息肉发生的因素。如果一个人在50岁之前就出现了息肉,那么它的癌变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所以及时发现并治疗对预防胃肠息肉是很重要的。
5、药物影响
某些药物如环丙沙星、甲硝唑等,对胃肠道粘膜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可引起胃肠息肉的发生。
息肉是一种生长在胃肠道粘膜上的赘生物,一般来说,息肉分为三类: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错构瘤性息肉。腺瘤性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占胃肠道肿瘤的75%~80%;如果肠粘膜上出现了一种表面隆起的病变,就叫做腺瘤性息肉。在腺瘤性息肉中,有一部分是良性的,比如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还有一部分是恶性的,比如恶变。发生恶变时,它就会变成腺瘤。如果出现了一个腺瘤,就叫异型增生;如果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异型增生,那么就叫癌变。